记者走访了解到,南昌的织补师傅普遍工作了十年以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补衣这门手艺似乎已成为历史。不过,在熙熙攘攘的中山路、胜利路两侧的人行道上,总有一些低头默默织补的“织补族”。很多人可能在路过她们时并不在意,只有在家中的衣服出现窟窿后,才会想起她们。她们靠着粗糙却灵巧的双手,织就着一家人平淡却满足的生活。
生意好时日收入高达200元
在南昌的街头,经常能见到一些妇女摆一个地摊,在地摊前竖一块“织补”招牌,带一把剪刀、一个固定面料的绷圈和一些针线等,或倚坐在商场门外,或在路口要道旁“安营扎寨”,这就是街头“织补族”。
昨日,在地铁八一广场站出站口前,一名中年妇女正坐在凳子上做着织补工作,她戴着老花镜穿针引线,丝毫没有被来往的人群所打搅。
“这条裤子刮破了一个洞,补么?”记者看到,不时有路过的行人上前询问。这名妇女姓魏,今年50岁,在织补行业里年龄不算大,但她在织补行业算是个老师傅了。魏师傅告诉记者,她十七八岁时就跟着母亲在周边摆摊织补。三十多年来,她有很多固定客户,生意好时一天的收入可高达200元。
针线盒有50余种颜色的线
“昨天我放在这儿的两件衣服补好了吗?”在渊明北路与中山路交界处,一名年轻女士弯下腰询问。接过补好的衣服后,女士对着光线仔细查看后,满意地付钱离开了。
“我们两个人在这里干了20多年,下雨时就在楼梯口里面。”织补师傅指着摊子前数十件等待领走的衣服告诉记者,她们每天早上9点出摊,中午吃个饭休息下,一直干到下午五点半才收工,由于生意还不错,她们一直都是两个人合作。
织补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件颇耗神耗力的技术活。记者在一旁观察到,一个一分钱币大小的破洞,师傅们首先要进行对色。在她们的针线盒里,有50余种颜色的线,而有些衣服的颜色不好配对,得用两个相似颜色的线穿插进行织补,以弥补色差。光这一道工序忙活下来就得花上至少半个小时。长时间埋头干活,对织补师傅的胳膊和眼睛都是巨大的考验,所以隔上一段时间,师傅们就得抬头看看远方,伸伸胳膊,待疲劳有所缓解后再重新工作。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南昌的织补师傅普遍都干了十年以上,以中老年妇女为主。
5元到30元不等,收费凭良心
常年在胜利路与叠山路交会处摆摊的徐师傅介绍,除了刮风下雨,她每天早上9点后都会出摊,只是相对来说夏季是淡季,冬季比较忙,一般拿过来的都是比较高档厚实的衣服,因为一点破洞,扔掉非常可惜,花几十元织补,一般是看不出痕迹的。
在中山路一家服装店门口,一位织补师傅正埋头织补。记者注意到,为了保护一直裸露在外面干活的手,织补师傅特地戴了半截手套,尽管如此,她露出来的手指仍满是冻疮和破损。
“织补这个行业,收费完全是凭良心,没有诚信,肯定做不下去。”魏师傅告诉记者,织补的价格从5元到30元不等,这要看工作量的大小而定,还和衣物的价格挂钩。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一整天都要坐在路边缝补,但“织补族”普遍觉得很满足。“有这门手艺,帮顾客补好衣服,同时自己也增加了收入,有成就感,活得也充实。”(记者 涂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