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旧城拆迁改建的热潮中,南昌西湖区的两个老旧小区——里洲社区与兴柴北苑社区焕发出别样风采。改造后,里洲社区变身“慢生活”社区,推广自然、健康的慢生活方式,倡导居民放缓脚步,品味慢生活;兴柴北苑社区则呈现出另外一种慢生活风格,该小区融入原有的老工业文化元素,变身“文艺房”。
里洲社区
上世纪80年代末老旧小区
成“慢生活”社区
南昌市西湖区改造老旧小区里洲社区因推广自然、健康的慢生活方式,深受居民好评。为此,昨日记者前往抚河中路的里洲“慢生活”社区体验一番慢节奏生活。
站在里洲社区远处,记者看到,一排外墙以黄、灰、蓝等多种颜色巧妙夹杂粉刷的楼房焕然一新;慢慢走近看到小区里多处门头标有“里洲慢生活社区”字样。据介绍,里洲社区的楼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多数是单位的宿舍,比较老旧,有些相邻楼栋很拥挤,之间的距离只有数米,而且还有1000多米长的围墙。
记者进入里洲街,看到改造后的里洲社区新增了“邻里互助中心”“慢·书吧”“阳光驿站”“文体中心”,新设了“24小时便利店”“花艺馆”等便民设施。里洲社区工作人员王丽告诉记者,打造慢生活社区的目标就是着力推广自然、健康的慢生活方式,倡导居民放缓脚步,品味慢生活。
在“邻里互助中心”,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修鞋、缝纫、小家电维修、配锁摊位。缝纫摊位的刘女士告诉记者,“这里不用租金,我们收取的费用也是别处的一半,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居民。”在“慢·书吧”内,有青少年读物、生活百科、文史传记等书籍,工作人员介绍,该书吧已有2077次的借书登记,“有的居民进来看书,有时能呆几个小时。”
改造后,深受居民好评。对于“慢生活”的理解,万女士说道,她家有小孩在附近上小学,平时下午作为上班族的她特别赶,“后来有了社区的‘灵动三点半’项目,小孩放学后免费在这里玩,还可以学习,同时我也自由从容多了。”
兴柴北苑社区
脏乱老旧小区
改造后变身“文艺房”
除了里洲社区成为“慢生活”社区之外,同样是从老旧小区改造过来的兴柴北苑社区,呈现出另外一种慢生活风格,老旧房屋变身“文艺房”,焕发着工业文化特色的气息。
进去小区内,红灰色彩相结合的房屋外墙,给人一种历史感。社区内沿路放置了两台废弃柴油机,墙面上还有一些关于机器的浮雕与绘画,设置了关于老南柴“五福”墙、“三风”墙、故事墙,多个休闲广场都安装公共休闲座椅,许多老人聚集在一起,闲聊休憩。
“现在小区的路面变平整了,居住环境也好多了,到处有石凳与长椅可以闲坐。”居民林先生称,未改造之前的小区是出了名的脏乱差,“简直不能住人。”
“是按照里洲社区改造标准,结合南柴小区的现状跟历史,融入南柴老工业文化元素,打造工业文化社区。”兴柴北苑社区熊主任告诉记者,该社区改造主题为“重塑工业文明的记忆,优化居民的生活环境”,共改造了27栋居民楼。
针对住户以老年人居多的现状,小区服务用房设计立足“老”字文章,以“尊老、敬老、助老、养老”为主题,打造包括桑榆书苑(老年大学)、敬老餐厅、俏阿姨舞蹈房、老邻舍守望角、老友帮帮团在内的社区服务用房,被称为“没有围墙的老人院”的大型居家养老服务社区。
背后
属于棚改政策下的
尝试性改造
在旧城拆建热潮中,大多数地区政府都采取拆迁改建的方案,而里洲“慢生活”社区与兴柴北苑“文艺”社区独具一格。
据负责改造施工的南昌市西湖区城建局副局长段纹介绍,里洲社区与兴柴北苑社区的改造都是惠民工程。
“属于国家棚改政策下的尝试性改造。”段纹称,旧城改造不一定是大拆大建,大拆大建比较符合低层楼房较多的棚户区,不适合有中高层楼房的小区。一方面像里洲小区、南柴小区拆迁成本太高,不可作为棚改小区拆掉;另一方面要改善民生,提高小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据介绍,里洲小区在2015年9月开工,至当年12月中下旬结束。结束后,由于反响比较好,随后在今年2月份,经过认真考察摸底,最终选择了南柴小区北苑,效仿里洲社区,进行类似的改造。
专家
可为城市建设
提供方向与参考
被改造后的里洲社区与兴柴北苑社区别样风采,是否意味着西湖区政府会对其他老旧小区进行“以旧改新”的改造?对此,段副局长表示,考虑到改造成本的问题,该方式在操作上还没有可复制性,目前西湖区政府仍在进行酝酿。
据相关人士透露,由于这两个老旧小区作为第一批改造的小区,成本较高,比如兴柴北苑社区改造期间安装的271个高清摄像头就花了数百万元。
以“慢生活”为主题的社区改造是否能在南昌其他老城区推广?对此,南昌市社会科学院社会所副所长戴庆峰认为,这种措施是正确的,但是,需要考虑到实际情况,比如改造成本、政府财力、民众素质以及需求等。
最终,戴庆峰表示,以“慢生活”为主题的社区改造方式,可在棚改与城市建设方面提供方向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