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8月的英伦大地,赣剧高腔起处余音缭绕,汤显祖笔下的人物角色走进莎士比亚的故乡,走到金发碧眼的人群里,娓娓讲述中国故事。
“老阿姨,老阿姨,向你致敬老阿姨……”以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的感人事迹创作的歌曲《老阿姨》,如今正在城市的大剧院、乡村的小舞台、社区街道的露天广场被广泛传唱。
无论是革命摇篮井冈山,还是“万亩高山草甸”武功山;无论是充满乡愁的乐安流坑,还是“梦里老家”婺源,世界各地的游客正通过各自“旅游+”形式,感悟着江西文化风景。
文化设施“高大上”
8月1日,随着江西省文化中心的开工建设,文化系统的同仁对我省又添了一块“高大上”的文化阵地而津津乐道。
占地199.4亩、建筑面积24.75万平方米的省文化中心,是省委、省政府为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实施的重点工程,是迄今我省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强、功能最丰富的公共文化设施。
近年来,我省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了一大批新的公共文化设施,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民生工程。江西艺术中心一举填补了江西没有专业大剧场、音乐厅、美术馆等大型文化集群的空白。各级政府财力着力向公共文化倾斜。吉安人骄傲地说,他们的文化艺术中心采用的是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入选方案;萍乡人自豪地说,他们每周都可以看到来自国内外的大戏。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我省上等级馆的比例达96.5%,持续位居中部地区前列。农村电影公益放映也实现了从室外到室内转变。
文艺创作接地气
继去年3月在宝岛台湾巡演8场之后,应台湾方面的邀请,江西原创歌剧《回家》剧组今年6月底7月初再度入台演出10场。截至目前,《回家》已在北京、湖北、台湾、澳门等地演出100余场,观众16万人次。
《回家》只是江西文艺创作“姹紫嫣红满园春”中的一朵鲜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加快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坚持人民性,讲好“中国故事”,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自2007年以来,江西实现连续四届“五个一工程”奖“满堂红”。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江西两人荣膺,一举填补无男“梅花”的空白。2015年,我省创作舞台剧目59部,增长40%,创历史新高;江西首创的“八一起艺”工程,推出瓷画长卷、国画长卷等,得到领导、专家的认可;出版图书逾1万种,其中《摆渡人》销量达140万册,还有10多种图书销量约50万册。
留住乡愁有高招
刘贺印、马蹄金、麟趾金、雁鱼灯、博山炉、韘(shè)形佩……去年以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持续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与海昏侯有关的展览、讲座、出版、文创、影视、旅游活动层出不穷。“海昏侯”的出现,让人们深度审视江西这片底蕴深厚、文化璀璨的土地,同时加快推出构建我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系列举措。
近年来,我省积极与上级沟通对接,努力争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目前项目资金总量列全国第二位。与此同时,省级财政加大投入,每年安排4000万元基层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用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我省54个县(市、区)的16大苏区革命遗址群的1089处旧居旧址得到维修、保护、利用。借助苏区振兴的东风,我省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成绩斐然,其中将革命遗址保护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相结合、与纪念场馆建设相结合、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与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相结合的经验、做法,得到高度肯定。
为了更好地留住乡愁,我省在全国较早实施中国传统村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工程,全省有32个传统村落进入国家文物局(2014—2016年度)传统村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名单,入选数量全国第一。
2015年6月13日,江西开全国先河,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年进行一次免费体检,为这些“国宝级”大师们建立健康档案。
传扬江西“好声音”
江西杂技在俄罗斯的一幕幕,仍不时浮现在中国驻俄大使馆文化处薛义丰的眼前。2015年11月4日至14日,省杂技团《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剧组一行34人,10天转场俄罗斯的3个城市,行程上千公里,1万多名俄罗斯观众观看,为中俄“两河流域”人文合作计划增添了江西风采。
与杂技文化一样,陶瓷、戏曲、文物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赣鄱特色文化资源,正通过国家年、文化节、博览会、艺术节等载体,绽放国际舞台,传扬江西“好声音”。
近年来,我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实施“文化江西”形象塑造工程。目前,我省正在搭建三大平台,一是与文化部合作,承办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重点项目;二是与省外办合作,参与承办省政府重要走出去项目;三是与我驻国外大使馆文化参赞联系,自主推介和举办江西优秀文化交流项目。数据显示,2015年我省实施文化交流项目147项,其中走出去项目17项,文化交流出入境2114人次,这些数据分别比2014年增长33.7%、4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