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5年以来,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取得明显成效。5年来,百姓的生活质量与经济总量同步提升,普通百姓的幸福感与GDP同步前行,广大人民群众走在幸福的大道上。
陈捩根,从农民变市民,在南昌新城区安家,成为城镇化建设加快的受益者; 年逾古稀的王多英老人,瞅准村里生态旅游开发带来的客流,在村口摆个小摊,售卖茶叶蛋,一天下来,一两百个鸡蛋往往销售一空; 韩老细,南丰蜜橘第一代“橘王”,如今不仅网上卖橘,更发展橘园旅游,带领乡亲们一道发家奔小康……这一幕幕汇成了赣鄱大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五年之约——小故事里看变化”专栏,让我们在倾听他们短小故事中,感受发生在身边的点滴变化。
5年前,农民陈捩根一年难得进一次城,每次都要沿着狭窄的赣江大堤骑行一个多小时。
现在,陈捩根天天进城。随着南昌市九龙湖新城的大规模开发,原本还是新建区生米镇农民的他,因为征迁,5年后摇身一变,成为省会南昌新城里的居民。“住在城里,工作在城里,小孩上学也在城里。”他经常跟尚在农村生活的亲戚自豪地说,如今除了户口本上还显示为农村户籍外,他一切与城里人没啥两样。
进城后,陈捩根迎来了哪些改变?“首先是居住环境的改善。”在位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龙兴大街上的安丰花园安置小区内,陈捩根把记者领进了他的新家。97平方米的三室两厅,装修虽然简单,但沙发、冰箱、空调、彩电、热水器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烧饭用天然气,不再用柴火灶;拧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不再用压水井……”对于家里的改变,陈捩根的爱人程正英内心十分满足。陈捩根说,每天晚饭后,他们夫妻俩都会带着孙子到小区里逛一圈,路灯明亮、水泥路平坦,不用像以前一样总担心宝贝孙子随时摔得一身泥。
像这样的安置房,陈捩根在这个小区里共有3套,待二期建好后,还将增加两套,这5套房子都是政府按照政策,根据他以前的农房面积,以1∶1的比例就近实物补偿的。陈捩根告诉记者,他正在装修第二套房。“这次得装修得好点,房子是给儿子一家人住的,年轻人对生活要求高。”
房子进了城,人也离了地。开发之前,陈捩根和爱人种了不到两亩地,为了维持生计,夫妻俩还不得不外出打零工。进城之后,全家彻底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所有农具都送给了乡下的亲戚。如今,他自己在小区里当保安,每月收入2500元左右;儿媳妇在南昌西客站的超市里当售货员,每月收入接近4000元;儿子在附近的工地上干活,收入也还可观。最开心的当属程正英,今年刚好满50岁的她已经吃上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每月可以领到1200元退休金。如今,她专职在家做饭、带孙子。“从农村到城市,工作机会多了好多。我们村的村民几乎都在附近找到了工作。”陈捩根逢人便夸党的好政策。
从农民到市民,身份的转变让陈捩根一家触摸到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幸福。过去5年来,南昌市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227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280平方公里,5年间增长23.3%,九龙湖新城更是引领着南昌市新城开发建设的浪潮。5年来,九龙湖新城因开发建设,征迁原新建县生米镇农村人口13258人,目前已安置6890人,其余安置房正在快马加鞭建设之中。
城市,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 范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