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一片神奇的红土地。
革命火种生生不息的赣鄱大地,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共和国的摇篮瑞金以及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安源。以“红色摇篮”为代表的革命圣地,是中国红色文化的璀璨瑰宝。
这是一片安宁的红土地。
在这片16.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安创建风起云涌。在全国综治工作(平安建设)考评中,江西连续11年获得优秀省,其中2014年更是以96.61的高分位居全国第一。江西,已然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的领头雁。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法制日报》记者走进赣鄱大地,处处感受到各地干部群众全力推进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的勃勃生机,深切体会到平安江西建设给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红土地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法制网记者郭宏鹏黄辉
平安,是老百姓亘古不变的期盼,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近年来,江西坚持以法治为引领,积极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江西建设,着力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确保了全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江西坚持把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平安建设的基础工程,平均每年化解社会矛盾35万余件,成功率超95%。尤其在重点领域,江西因地制宜,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打造了一张张闪亮的“全国名片”。
创新机制“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多年以前,在江西交通系统,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且数额越来越大,从几万元到数千万元。一些农民工拿不到工资,就到政府机关闹访堵门,甚至封堵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虽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效果都不明显,乃至于陷入“年年清年年欠”的怪圈。
为探索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治本之策,江西省综治办、交通运输厅联合出台《关于创新交通建设工程民工工资管理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的“八项机制”,即承包合同确认、农民工信息注册、农民工工资预存、核算、支付、监管、违规责任查究及信用记录建档。
“‘八项机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从计量工程款中预留12%作为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江西省综治办综治三处处长朱同友告诉记者,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工程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难题。
该机制实施以来,在江西交通建设项目务工的5万名农民工,均及时足额领取了工资,实现了农民工工资零拖欠、零投诉、零上访,困扰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医疗纠纷因其调处难、社会影响大等特点成为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社会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江西将化解“医闹”纳入平安建设的重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昌、赣州、抚州、新余、景德镇等地,均设立以第三方调解机制为主的医调中心,并根据各自实际制定相应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综治、司法行政、卫生、公安等部门均参与其中。
“医调中心第三方调解机制的建立,让医患双方有‘一个说话的地方、一套说话的机制’,让医患纠纷‘前门进、后门出’。”南昌市司法局局长涂慧玲说。
2014年,江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全国首个医疗纠纷处理地方性法规《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大闹大赔”“信闹、信访、不信法”的现象随之得以有效遏制。
据统计,2014年以来,江西因医患纠纷引发的医闹事件呈逐月下降趋势,总量同比下降20%以上。
专项调解有效防止“小事拖大”
“有问题来调解,来调解没问题。”每天晚上,伴随着悦耳的片头曲,一档全新的电视栏目《金牌调解》会在江西卫视如期播出。
5年前,江西省司法厅利用人民调解法颁布实施这一有利时机,与江西电视台联合打造了国内首档具有法律效应的电视调解栏目《金牌调解》。节目采取“12+X”模式,即“1名主持人+1名金牌调解员+8名观察员+双方当事人+其他当事人或证人”的模式,通过电视节目现场专项调处婚姻家庭等矛盾纠纷。
“节目融合法庭辩驳元素,充满互动性和教育性,调解现场直观,调解形式活泼,群众喜闻乐见。”江西省司法厅党组书记、厅长沙闻麟表示,该节目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调解一案、化解一类矛盾”的效果。
和电视节目专项调解一样,景德镇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设立了社会保障、国土资源、涉法涉诉、企业改制和劳资关系、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环境保护等18个专项信访问题及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对口化解社会矛盾。
景德镇市翠云路小区住着100多户居民,几年前因小区二次供水及污染问题,数十居民代表联名上访,要求安装一户一表,直接与自来水公司对接。部分居民还上街“拦路”,表示如不解决问题,将越级上访。
该市国土资源信访问题及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迅速启动调解机制,与市信访局、维稳办组织土地储备中心、自来水公司等相关单位进行协调,共同商议小区一户一表改造问题。几个月后,这起群访事件得以顺利平息。
“专项调处中心,真正将调处矛盾纠纷的职能压实到基层和部门,有效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景德镇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曹雄泰说。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各类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位于赣中腹地的抚州市,面对房屋征收由“点”转为“面”、上访人群由个人转为群体的现状,创新性地成立抚州市中心城区房屋(土地)征收调处中心。
“中心整合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第三方力量等多种调解资源,放大多管齐下的联合调解功能,实现调解效能的最大化。”抚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万锦介绍,中心主任由市房管局在职副处级干部担任,工作人员则从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土管局、建设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单位的热心退休老干部中选聘。
该中心自去年8月成立以来,累计接待群众咨询66余批次、158余人次,正式受理涉及征收的案例4起,妥善调处达成协议结案4起,调解成功率100%。
江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徐南凯告诉记者,针对重点领域的矛盾纠纷,全省各地均成立各具特色的矛盾调处专门机制,如南昌市高新区“交通速裁法庭”、湾里区“旅游速裁法庭”、大余县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专业调解应急联动以及婺源县平安景区创建等。
基层治理抓牢维稳“牛鼻子”
“哎啰!快快升起帆啰,快快拉起锚啰……”烟波浩淼的鄱阳湖面上,传来阵阵悠扬的渔歌声。
今年6月20日,鄱阳湖结束为期3个月的禁渔期,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松丰村的渔民们正忙着为“开湖”作准备。
“湖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平静过。”渔民范德仁告诉记者,“以前这片湖区各种矛盾纠纷不断,械斗事件时有发生,如今这种事越来越少了,禁渔期一过,渔民就可以安心打鱼了”。
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过去,为争夺渔、砂、油、运等资源,湖区“大打三六九、小打天天有”。
2003年起,江西省综治委在鄱阳湖区开展联谊联防工作,组织湖区周边县(市、区)推行“五联”工作机制,即情感联谊、治安联防、纠纷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建,实行鄱阳湖重点区域综合治理,打造平安湖区、法治湖区。目前,鄱阳湖已实现连续13年平安无大事。
基层是社会矛盾的发源地,也是矛盾最为集中的地方,将维护稳定的防线建在基层,就抓住维护稳定的“牛鼻子”。
一条板凳,这头坐着村干部,那头坐着村民。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的“小板凳”会议,在家长里短、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将一个个问题和矛盾消解于萌芽。
据了解,针对多发性民间纠纷,江西各地创造不少特色品牌,如南城县“说事拉理”、万安县“村民说事”、靖安县农村“和事佬”、横峰县“五老”评理、全南县“道德讲堂”等。
而在重大事项上,江西各地采取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等措施,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重大决策项目基本做到“应评尽评”。2010年至2015年,该省共对12547个重大项目进行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其中暂缓实施510个,不宜实施190个。
基层治理不断创新,开启了新一轮平安江西建设的大幕。江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萌表示,要打造领域更广、基础更牢、水平更高、实效性更强、人民更满意的平安,着力形成“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努力让江西成为平安中国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