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记者章娜
在瑞金叶坪乡黄沙华屋村青年华小梅的记忆中,童年的生活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走的烂泥路、喝的土井水、破烂的两板厕……再看看如今一幢幢独栋小楼,她的内心充满了激动。华屋村是著名的红军烈士村,但是2012年之前,这里100多户村民都住在非常简陋的土坯房内,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每户村民都参与了危旧房改造,实现了宜居梦。9月7日、8日,全国重点新闻媒体“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记者一行走进这个红军村,挖掘他们用“信念的力量”演绎乡村巨变背后的故事。
红军村留下“17棵松”故事
瑞金市叶坪乡有个著名的红军村——华屋村,当年全村43户家庭,家家都有人参加革命,山村一座小山坡上建了一个红军纪念亭,17棵松树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向大家诉说着82年前17位青年饱含激情奔赴战场的故事。1934年,17位华氏兄弟在参军前夕,为表达对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他们每人在后山上栽下了一棵松树。这17位栽松的青年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17棵松”故事。
为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新中国成立后华屋后人把这17棵松树作为烈士的化身,每逢清明过节便来到这里拔草、点红烛,放上长长的鞭炮,寄托哀思。英雄们的故事传开后,人们便把这片松树林称之为“信念树”。
如今在“信念树”边上的红军纪念亭内,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述说着那一段历史故事,游客们肃然起敬,在松树环绕的亭子内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历史不会忘记他们,这种可歌可泣、坚强无畏的精神将被永远铭记。
告别土坯房实现宜居梦
华屋村党支部书记黄日生指着村口的一排土坯房介绍,2012年村里100多户人都住在这里,属于典型的赣南土屋,那个时候大家的房子围在一起,楼下吃饭住宿,楼上堆放物品。
“现在不少土坯房都推掉重建了,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村里实施了危旧房改造工程。”黄日生回想起4年前,119户462人的华屋村有五保户、低保户、低保边缘户等各类贫困户59户212人,村民的生活还十分贫困,整个村庄没有一户家庭有卫生间,72户没有摩托车,83户没有电饭煲,90户没有电视机。
今年50岁的村民华水林告诉记者,2012年以前,他们全家20口人挤在毛坯房里,2015年趁着旧房改造的东风,华水林一家搬进了独栋小楼,有七个房间,每层楼还有独立卫生间。“我住的房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水林开心地说。
从土坯房到独栋小楼,村里换新貌,华水林也回到家乡创业。“2014年回家承包了10亩蔬菜大棚,通过农村电商每天销售千余斤,去年收入有4万余元,今年预计收入可达10万元。”
开旅馆当老板
随着一座座独栋小楼的建成,华屋村迎来了新的产业——乡村旅游业。2015年3月,村里37户人家推出了家庭旅馆。“村民家里住一个晚上收费60元,如果吃住都在村民家里就是100元,每个人一个月可以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黄日生说。
村民华辉平将家里第二层楼的3个房间改造成了家庭旅馆,空调、热水器等设施一应俱全。“以前只是一个普通农户,如今也算是小老板了。”华辉平笑称。
红军村变新村,探索形成了“产业大户+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在村里创办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油茶种植合作社、中蜂养殖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加入。今年,华屋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发展公司,共有37户农户入股,装修了120个接待用房。对接待用房装修,政府按照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给予5000元/间的补助,剩余部分由旅游发展公司兜底,农户不要花一分钱。目前,接待用房入住率平均达到30%左右,按照每间房每晚60元计算,华屋群众共增收38万余元,为华屋群众增收致富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