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雄关漫道——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宣传融媒体火种采集仪式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启动。通讯员 钟小明摄
“你们有从甘肃来的?请帮我打听一下我战友刘仕清现在在哪里。我们一起参加过长征,他以前在甘肃省国营无线电厂工作。”听闻联合采访团中有甘肃日报的记者,97岁的老红军钟发镇拿出之前与战友互通的信件,掩饰不住心中的激动。
7月17日上午,阳光照射在兴国县长冈乡长冈村。在修葺一新的房子里,钟发镇讲起了他13岁入伍、15岁参加长征的故事。年已近百的老人,回想起当年还是“红小鬼”时的岁月,依然是清晰如昨:
渡过泸定桥时,因为桥太高、水太急,个头尚小的他几乎是闭着眼睛抓着铁链和桥板爬过去的。
在接到延安传来的关于西安事变的紧急电报时,敌机扔下的炸弹就在门口爆炸,从泥灰中爬出的他飞跑着把电报交到了正指挥作战的李先念手上。
…………
一幕幕苦难而辉煌的场景,已经在钟发镇脑海中定格。他深知,几十年后还能与战友保持信件联系,自己是幸运的。“我们长冈乡有300多人参加了长征,活着回来的没有几个。”
在兴国这片红色故土上,大多数人了解长征是从这么一句话开始的:“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血战湘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长征路上,先后有12038名兴国籍将士倒下。
兴国县革命烈士陵园内,前来缅怀先烈的人流络绎不绝。一眼望不到头的烈士名单,让人们心底不禁涌上一股莫名的震颤。每一个名字后面,寄托着儿子对父母怎样浓烈的思念?他们倒下的时候,对妻儿有着怎样不舍的牵挂?
长征胜利之后80年的时光,给这份思念和牵挂照射出一个敞亮的前景。如今的兴国县,已经是一番全新模样。距离县城15公里的杰村乡含田村,村民在田野上建起了白莲和蔬菜基地,在山坡上栽上了油茶树,在屋顶上搭起了小型光伏发电站,产业扶贫的构想在这里变成了生动实践。加上同时实施的就业扶贫和社会保障兜底,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全村920户村民今年就可以全部脱贫。
昔日的赣南苏区,这片红军长征的出发地,如今踏上了脱贫攻坚的新征途。
沿着兴国向南走,夏日的于都河因为汛期的到来,水流比平日湍急了些。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门口,一块巨石上“长征渡口”四个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显眼。82年前的10月17日至20日晚上,那是震惊世界的4个夜晚。按照战略转移计划,中央苏区、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余人,分别从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
红军渡河的情景,在于都代代相传,百姓耳熟能详:为了不暴露目标,红军昼伏夜渡。于都百姓协助工兵,每天下午4时开始架设临时浮桥,晚上8时之前完成,红军夜渡于都河;第二天早上7时之前,大家又将浮桥拆除,将木板分散隐藏在河岸边,桥面不留任何痕迹。当时30万于都人民严密封锁消息,守住了这个“天大的秘密”,让国民党的探子一无所获。
每次讲解这段历史,纪念园讲解员肖婷婷都要提及这样一些故事:为了帮助红军渡河,沿岸百姓拿出了家里的门板、木料,甚至有老人把自己的寿材都送到了红军手上;有位姓赵的老表听说红军要木料,就要拆瓜棚。当时南瓜还没有完全熟,红军战士这边正要劝阻,那边老表就把瓜藤扯断了,把搭瓜棚用的木料扛到了河边,还为红军战士煮了一担南瓜汤;为了给红军供应充足的口粮,当地群众四五个人守着一个土垄(当地用于给稻谷去壳的设备),日夜不停地加工粮食,保持“人停垄不停”……周恩来曾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战争的痕迹虽已很难寻觅,但这些红色记忆,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于都大地。当年架设浮桥的各个渡口,红军大桥、长征大桥、渡江大桥依次长虹卧波,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于都人民正高擎长征这面精神旗帜,在建设美好家园的新征途中奋勇开拓、砥砺前行。
于都县罗坳镇大桥移民新村的陈佛生,两年前搬进新房子时连连感慨:“苦了干部,甜了百姓。”之前,有些百姓不相信能够在半山腰上建成可容纳上百栋新房的新村,也不相信离开祖辈留下的“一亩三分地”还能谋生计,对是否要搬出危旧土坯房持观望态度。直到率先移民的村民以优惠的价格买了新房,实现了骑车到县城务工,能够就近入学看病,大家的疑虑才打消了,近百户村民陆续搬进了新房。村支书陈新宇说:“看到大家住得舒心,再苦再累我们都高兴。”
31岁的儿子刚刚添了个女儿,这让陈佛生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早几年有人给儿子介绍对象,有姑娘一看到深山里的土坯房,掉头就走。“现在儿子和儿媳在县里工业园区的电子厂上班,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日子过得很好。”
最近几年搬进新房的,还有大桥移民新村以东近百公里的瑞金市叶坪乡华屋村上百户村民。因为17棵“烈士信念树”的故事,华屋村为世人所熟知。
长征前,华屋村有17名青壮年加入红军队伍。为表达必胜的革命信念,参军前夕,他们相邀来到村庄后山的蛤蟆岭上,每人栽下一棵象征万古长青的松树。大家约定:革命成功后,都要省亲故里,报效家乡;如果有人“光荣”了,活着的人不仅要为阵亡的兄弟孝亲敬老,还要照看好这些松树。
这一走,勇士们再无音信。但乡亲们坚信,17名亲人一定会回来。为了寄托思念,乡亲们给17棵松树分别钉上小木牌,用红漆写上栽树者的名字,以当地最古老的方式,祝福远方的亲人一路平安、早日归来……
几十年时间里,华屋村留下的,不仅有深沉的悲壮和守望,还有经年累月的贫穷与落后。一直到前些年,全村还是清一色的土坯房。《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华屋村的脱贫攻坚战全面提速。2013年,村里启动房屋改造,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村民们就离开破旧的土坯房,搬进了“小洋楼”。
华崇祁是一名红军烈属。在他降临人世前一个多月,父亲华钦材、叔叔华钦梁踏上长征路,再也没能回来。从母亲的嘴里,华崇祁知道父亲和叔叔在蛤蟆岭上所栽的两棵松树。每年清明节,他都要到树下祭奠父亲和叔叔。
以前,华崇祁一家人住在三间半老房子里。到了过年,在外务工的儿女轮流回来,全家却不能团圆,因为家中实在挤不下。2015年春节,全家首次在新房里过了个团圆年,吃饭时摆了整整三桌。看着儿孙齐聚一堂,华崇祁留下了幸福的泪水。
结束采访,联合采访团成员来到村口的广场上,写着“昔日破旧土坯房如今新屋亮堂堂 感谢党的政策好百姓心里喜洋洋”的大红对联依旧醒目。村里这几年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口袋也逐渐“鼓”了起来。
富裕起来的华屋村,正大步迈向同步全面小康。
本报记者 张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