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互联网+”向惠民服务发展,去年10月8日起,南昌市青云谱区选择周边人口较为密集的象湖农贸市场和京山农贸市场试点建设了全省首个“智慧菜场”,消费者买菜时,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商户的支付宝二维码图标,即可完成付款。“智慧菜场”开业之初,曾一度创下了单日交易笔数最高达2000多笔,成交金额在8万多元的好成绩。但时隔大半个月后,消费者用手机支付的单数就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而负责“智慧菜场”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商家,也称开业至今已亏损数百万元。
由于方便快捷,“智慧菜场”可谓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这项惠民服务为何在短暂的辉煌后即遭遇推广瓶颈?如果继续亏损,运营商会不会将其取消?
探访:线上支付的顾客不足一成
昨日上午10时许,在青云谱区京山农贸市场里,不少市民正在摊位前选购蔬菜、瓜果等商品。记者注意到,市场内总共有40多家摊位,其中只有一半左右的摊位上竖起了支付宝二维码牌,多集中在水果摊和鱼肉摊,售卖鲜蔬的摊位,有很多不见支付宝二维码牌。“一天也难得扫一次,竖起来有什么用嘛,麻烦。”有菜贩不屑地说。
而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前来买菜的市民绝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他们选购商品后,基本仍以现金支付。随后,记者来到另一家“智慧菜场”——象湖农贸市场,所看到的情况和京山农贸市场差不多,也基本恢复了传统的现金交易。在该市场大门入口处经营水果摊的万香莲说,春节过后,扫二维码线上支付的顾客特别少,不足一成,而且多是一些年轻人。
说法:多重问题致线上支付遇瓶颈
说起扫二维码线上支付的惨淡现状,万香莲说,顾客的诚信和消费习惯,是“智慧菜场”遭遇的最大困境。
“先说诚信。有的年轻人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趁我们不注意,支付的时候少付款,甚至不付款。”万香莲说,忙的时候,她根本没时间去看顾客线上支付的过程。有几次,她在顾客离开后才发现对方少付了几元钱。“还有的顾客,在支付的时候,只输入金额给我们看,最后不输入密码,未完成支付就走了。我们的利润本来就不多,顾客的这种行为让我们有些寒心。此外,进菜市场买菜的人,中老年人居多,他们仍然习惯使用现金购物,对于线上支付这种方式,觉得不安全。”
蔬菜摊主谭爱娣也告诉记者,按照市场里的规定,周一到周五,顾客线上支付时,可以享受9.5折的优惠,周六和周日则可享受9折的优惠。这些优惠幅度,可以让顾客在购买水果和鱼肉时,实实在在地省一些钱,而且,顾客购买商品的金额越大,得到的优惠也越多。这些优惠,还可以吸引部分顾客去扫二维码线上支付。相比较之下,顾客购买蔬菜时的优惠就很不起眼了。一般情况,顾客在一个摊位选购的蔬菜都只有几元钱,优惠下来也只能省下几毛钱,吸引不了顾客。
对于摊主的说法,现场用现金买菜的多位顾客也表示,日常生活中,家里总会有一些零钱,这些钱不好花,用来买菜正合适。也有顾客表示,如果市场搞活动,就会扫二维码线上支付。如果没有优惠活动,那就用现金。用现金支付更快,扫二维码操作上更麻烦。
亏损:运营商已倒贴数百万元
“开业之初,确实很火。特别是去年‘双12’的时候,顾客买菜都要排长队,特警都到现场来维持秩序了。”采访中,象湖农贸市场物管办熊主任告诉记者,当时那么火爆,主要是“智慧菜场”的运营商推出了很大的优惠活动。但是,优惠活动结束后基本上没人使用支付宝了。
那么,对于如今的惨淡局面,“智慧菜场”的运营商当初是否有预想?对此,“智慧菜场”运营商——江西天盛集团市场部总经理胡庆玲表示,当初其实是有预想,但公司还是进行了大力的推广,毕竟市场是需要慢慢培育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需要慢慢改变。
据胡庆玲讲述,目前,青云谱区除了象湖农贸市场和京山农贸市场可以扫二维码线上支付外,深农、春晖园、南苑等三家农贸市场也已相继开通“智慧菜场”。截至目前,这些“智慧菜场”都处于亏损状态,公司为此已倒贴了数百万元,“关键是目前还没有赢利点”。
对于胡庆玲的说法,青云谱区商务局局长梁大锋也给予了佐证。他告诉记者,运营商不能收取摊贩的钱,政府也没有补贴,亏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具体亏损多少,他不是很清楚。
对策:做大“智慧菜场”用户体量
“‘智慧菜场’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但现阶段菜市场主要的服务对象仍是年龄较大的消费者,企业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胡庆玲说,下一步,公司将会在节假日继续举办一些优惠活动,以此来吸引并留住消费者。
“假如‘智慧菜场’继续亏损,最终会不会被取消?”对于这个问题,胡庆玲明确表示“不会”。她告诉记者,在与青云谱区继续合作的基础上,公司还会将“智慧菜场”逐步推广到全市,做大这个平台,扩大它的影响力。
“我相信,在我们的引导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网络支付方式购物,而在用户体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公司会找到赢利点”。胡庆玲说。
文/图 江南都市报记者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