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第2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记者走进江西省精神病院,来到这个大多数人好奇、惶恐的场所,零距离接触他们的日常生活,见证这里的医护人员对精神病人的点滴关爱。另外,专家表示,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能正常回归社会,社会能否重新接纳他们,才是关键“药引”。
“我只是情绪感冒过段时间就回家”
在医生带领下,记者穿过两道铁门走进精神障碍第九病区。那些被闭锁在大门里的神秘感,在记者踏入病区后迅速消失。病区里,有的患者正在走道上独自漫步,有的三三两两在聊天,更多的人在活动室里看电视。
但不同的是,这个病区的患者每天都有相对规律的作息时间,早上7点起床,然后洗漱,8点早餐。早餐之后是治疗时间,接着在病区进行各种康复活动,患者每天还有专门到露天康复中心的娱乐时间。
“我没有病,我只是情绪感冒,过段时间就可以回家了。”今年50来岁的杨大利吃完药后,一个人默默蹲在病区走廊的角落里,自从一年前被查出精神障碍后,他就不愿意跟人说话,每天不是蹲在走廊就是站在窗台看外面的世界。
医院就是“家”最长患者住院10多年
在江西精神病院,不乏重度精神病患者,有的患者不愿起床,有的患者不会洗漱,护理人员会协助其完成。
李建辉今年25岁,2014年被查出精神分裂症,从此饮食就没有了规律,有时候几天都不吃饭,只能送院治疗。每天中午11点,主管护师魏聪都会准时来到病床前,和另一名护士像哄小孩子一样哄他吃饭。
江西精神病院护理部主任钱志萍告诉记者,精神病患者一旦遭遇外界刺激,病情容易复发,最长的住院10多年,完全把医院当家,有的患者甚至一离开医院就觉得恐惧。
家人态度是康复路上需要跨越的大山
钱志萍告诉记者,精神病患者康复率低,一方面是因为患者的精神病史太长,另外一方面就是家属毅力不够坚定,因为在与精神病人长时间地生活中,家属容易产生厌倦和反感心理。另外,有医生还表示,社会的有色眼镜也是对精神病患者的一大伤害,导致他们中的很多人拒绝重新踏入社会,宁愿把自己锁在壳子里。
钱志萍呼吁社会,期望“他们的世界”能早一点告别冰冷、孤独、无助,也让我们常怀敬畏、慈悲之心亲近这个群体,让他们不惊、不怖,早日回归常人生活之中。
(以上患者名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