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诰(1761—1830),字牧承,号金门,今上栗县赤山镇观泉村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乡试中举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会试中进士。乾隆五十六年(1791),京察大考,刘凤诰获二等,破格授为侍读学士。乾隆称刘凤诰为“江西大器”,更多的人称他为“江西才子”。乾隆五十七年,刘凤诰以侍读学士出任提督广西学政。
刘凤诰以才思敏捷著称。据传,刘凤诰以侍读学士身份,随从乾隆出游泰山,过“十八盘”,上“光明顶”,入寺庙憩息。寺中方丈恳求赐匾额御书,以耀佛门。此举正中乾隆下怀,他游览各地,喜好题诗书墨以留御迹,既昭示皇恩浩荡,惠泽天下,又凸显他胸蕴锦绣,腹藏经纶的儒者风度。然而,不知何故虽吟哦再三,却一时无从下笔。见随侍的刘凤诰,灵机一动,以笔在手上虚划数笔,伸过手掌征询刘凤诰:“卿以为如何?”聪明过人的刘凤诰心领神会,频频颔首,出声吟道:“好一个‘一览无余,尽善尽美’,妙哉!”乾隆得此八个字解难,且字字有王者气象,契合心意,即便兴致勃勃挥毫泼墨,不料,“一”字刚落笔,位置偏高,如果续写后面的字,布局排列甚不协调,失去美感。他只得停下笔来,默神沉思,在旁的刘凤诰也甚是着急,忙思补救之策。这时,乾隆的手掌又伸了过来,故伎重演:“朕拟改书如此,怎样?”好在刘凤诰才思敏捷,随机应变,故作斟酌状,胸有成竹地说:“皇上改作‘而小天下,更善更美’之句,绝矣!”乾隆一听,此句契合杜甫咏泰山诗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意,顿时兴趣盎然,运笔一气呵成。掷笔,对刘凤诰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刘凤诰如释重负地也笑了笑。至今泰山顶上的寺庙依然悬挂着这块乾隆御匾。
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一日,乾隆举行内禅大礼,嘉庆登上皇帝位,尊称乾隆为太上皇帝,训政。据传,嘉庆为太上皇祝寿,令刘凤诰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朝年号缀联。刘凤诰作了一副插嵌格对联:“顺天康民,雍然乾健嘉千古;治国熙物,正是隆恩庆万年。”五朝年号有规则插入联中,天衣无缝,甚是贴切,一时传为佳话。
嘉庆四年,刘凤诰父故回乡,服满返京任《乾隆皇帝实录》纂修官,补侍读学士。次年,外任湖北乡试主考官。嘉庆六年,刘凤诰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乾隆皇帝实录》副总纂,纂国史。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又任山东学政。在济南期间,刘凤诰与著名学者、官至总督的阮元,著名书法家、官至总督的铁保,同游太明湖,恰逢湖畔的小沧浪亭竣工,三人应邀乘兴挥毫,阮元篆书“小沧浪亭”匾额,刘凤诰撰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铁保书联,时称“三绝”。刘凤诰之联不仅展示了太明湖的美丽景致,也成为象征济南的经典符号,至今犹在,传之久远。
嘉庆九年,经嘉庆皇帝恩赏,刘凤诰补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实录馆总纂,后又任兵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嘉庆在审阅《乾隆皇帝实录》和《乾隆皇帝圣训》呈送稿时,发现都把皇父乾隆的出生地写成了雍和宫。他命编修大臣进行认真核查。刘凤诰把乾隆当年写的诗找出来,凡是乾隆自己说出生在雍和宫的地方都夹上黄签,呈送嘉庆审阅。嘉庆面对皇父御制诗及注,感到问题十分严重,怎能违背皇父本人的旨意呢!于是,嘉庆放弃了皇父出生在承德避暑山庄狮子园的说法,改为出生在雍和宫。嘉庆十二年,《乾隆皇帝实录》告成,因刘凤诰编纂有功赏加太子少保衔,故人称刘凤诰为“刘宫保”。以吏部侍郎外任江南乡试主考官,提督浙江学政。刘凤诰取士注重经术,一改以往空疏的陋习。
嘉庆十四年,御史弹劾刘凤诰在浙江督学时,以学政代办监临,到考场号房为考生讲试题,还为生员印用联号等过失,虽然未接受财物,但却有枉法行为,刘凤诰被发配黑龙江戌边效力。嘉庆十八年返京,途经过复亭时,刘凤诰题一联:“过也如日月之食;复其见天地之心。”意思是暂时有过,知过即改,如日月之蚀,不损其明;自己贬谪释归复见皇恩浩荡。刘凤诰还集杜甫的诗句作一联,借以抒发心中的感叹:“三年奔走空皮骨;万古云霄一羽毛”。他回顾痛苦的贬谪生活,三年劳碌奔波,人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了,而以“万古云霄一羽毛”述自况,自视甚高。
嘉庆二十三年,嘉庆皇帝下谕:刘凤诰纂皇考实录有微劳,学问也可以,恩赏编修,来京供职。刘凤诰再次被起用。不久,却眼病复发。
刘凤诰历经20年,完成了很有史学价值的《五代史记补注》74卷。刘凤诰擅长诗歌,文才澹雅,以杜甫为宗师。
刘凤诰出口成联的故事,在萍乡民间传为美谈。他所作对联,亦庄亦谐,亦雅亦俗,亦情亦理。如石观前神庙戏台联:“铁锤是铁,铁砧也是铁,铁锤打铁砧,还是铁打铁;做戏是人,看戏亦是人,台下看台上,又是人看人。”石观前帝钟岩神庙戏台联:“聚首观前人,善恶攸分报不爽;留心听古调,金石相应韵自清。”油榨房联:“生意原在撞;发财本要尖。”据传,刘凤诰点为探花归家,萍乡民众欢欣鼓舞,社会名流设宴于兴贤庄(即后之文昌宫),宴后,请刘凤诰书联于文昌帝君神座前。他挥毫泼墨书上联:“帝乃诞敷文德”。在场者均认为引用古书中的句子赞颂文昌帝君实在得当,而续配下联则有难度了,个个拭目待之。刘凤诰胸有成竹,不假思索,运笔又书:“天之报施善人。”这又是借用《史记》中的句子。满座惊叹刘凤诰学富五车,才思敏捷,集句巧妙,切合实际。呼应了人称刘凤诰之父为刘善人。
在江西历史上,曾出了两位怀有奇才的楹联高手,一位是明朝吉水人解缙,一位是清代萍乡人刘凤诰。这两位奇才都与当朝皇帝有着密切的君臣关系。道光十年(1830),一代文才刘凤诰病逝。后人在萍乡源陂刘氏宗祠悬联:“宫保酬庸,吏、户、礼、兵卿贰;鼎魁通籍,楚、齐、吴、越文衡。”此联概括了刘凤诰的一生,他被封为太子少保,担任过吏、户、礼、兵四部的侍郎,又称卿贰;他为乾隆探花,曾任湖北、山东、江南主考官和广西、山东、浙江学政,权衡选拔文士,名声远播。然而,流传于世的还是他的著作《五代史记补注》74卷、《存悔斋文集》32卷、《江西经籍志补》4卷等,以及他的那些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的对联故事。
(陈菲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