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2月成立至今,南昌仲裁委员会知识产权仲裁中心还没有接获一起调解案件。而仅今年上半年,江西文化收入达1095亿元;与文化产业紧密相连的知识产权仲裁案件“零”,着实有些尴尬。
成立大半年 仲裁中心“零案件”
今年2月26日,江西省首家知识产权仲裁中心——南昌仲裁委员会知识产权仲裁中心(下简称中心)授牌成立。这意味着,江西省内有关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除了走司法途径和行政调解之外,又有了新途径。
仲裁具有专家办案、一裁终局、快捷便利、无地域管辖限制等特点,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当事人普遍选择的纠纷解决途径。知识产权纠纷当事双方,可以自行在中心专家库选择仲裁员。仲裁裁决书与法院判决书一样,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向法院起诉、上诉、申请再审。
“中心成立到现在,没有调解一起案件。”中心负责人徐伟俊告诉记者,从2月至今,中心工作人员还处于普法和“找案源”阶段。一是因为仲裁作为化解纠纷的新形式,许多人并不熟悉;二是,许多人在遇到产权纠纷时,往往以为程序繁琐等原因,放弃维权。
仅两家基层法院有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
位于青山湖区的699创意产业园,最近因为园区内的一件缝纫机雕塑,与创作者发生了知识产权纠纷。园区认为,这件缝纫机雕塑作为园区著名LOGO,当然具有使用权;创作者则觉得,雕塑作为作品,创作者当然拥有其专有产权。这件由雕塑著作权引发的纠纷,双方很可能在调解无果的情况下,申请仲裁。申请一旦成立,将成为南昌乃至江西知识产权仲裁的“第一案”。
目前我省具有一般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仅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两家。这也意味着,一旦发生知识产权民事纠纷,司法维权途径相对较窄。
“实际上,江西作为文化大省,诸如‘庐山’、‘井冈山’、‘景德镇’等等知识产权资源相当丰富,发生的纠纷也是相当多。”徐伟俊介绍,此前关于省内某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的商标纠纷案,如果申请知识产权仲裁,可能结果会不一样。他解释说,申请知识产权仲裁是外资企业解决纠纷的首选方案。省内的企业、个人遇到纠纷,申请知识产权仲裁,也是对外资和招商引资工作的一种促进方式。(江南都市 报)
(责编:邱烨、毛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