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度高温 也得靠近检查
入伏以来,南昌连续开启“高温模式”。连续一周38℃以上的高温让昌北国际机场的停机坪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蒸笼——这里没有任何树荫遮挡,只有飞来飞去的飞机和一群默默无闻的“机场人”。
飞机一来,机务直面“烤验”
昨日11时许,记者来到昌北国际机场停机坪,温度计上的指针立即指向了40℃,并持续攀升。10分钟前,东航技术公司江西分公司航线一车间副主任严锐已站在201号停机位前等待一架即将降落的飞机。“停机坪上没有遮挡物,加上飞机起降时带来的热浪,这里的温度应该要比市区高一些。”严锐告诉记者,在飞机降落前10分钟,机务就要到停机坪上等待,而东航的客机几乎都是在中午前后抵达昌北机场,在等待客机停到停机位之前,为了避免中午最强太阳光的直射,几乎所有的机务都会配备墨镜和帽子。
“我们都习惯了。其实,最热的时候是飞机刚刚降落的那段时间。”机务郑頔说。正巧从浦东飞来的航班刚刚降落,郑頔拎着工具箱快速向客机跑去,开始对飞机的关键部件进行检查。停机坪的地面温度超过50℃,加上引擎和空调所散发出的热量,郑頔和同事如同置身于“火焰山”中,豆大的汗珠滑落脸庞。尤其在飞机腹部,排气口的温度高达七八十摄氏度,机务靠近这里检查后起落架时,要承受的“烤验”可想而知;而客机轮胎的起落架,在落地时温度可以达到100多摄氏度,所以机务在检查这些区域的之前,还要等待一段时间,防止自己被烫伤。
喝下去的水都变成了汗
45分钟后,郑頔和同事们完成了对飞机的常规检查,未发现异常。他站在客机的阴影下等待乘客完成登机,随后又跟随客机进入跑道。看着载满乘客的客机再度起飞后,郑頔回到了休息室。
来不及回答记者的提问,他拿起一瓶水咕咚咕咚地灌了下去。记者看到,郑頔被晒得满头大汗,反光背心下的黑色制服虽看不到汗渍,但裸露在外的手臂和脸上却是汗如流水。“习惯了。只是这段时间天热流汗多,要喝很多水。”郑頔告诉记者,昌北机场是东航的基地机场,每天在此起降的航班有30多个架次,虽然这几天每天都要喝下大量的白开水,但却很少去洗手间,“因为水分都随着出汗被蒸发掉了。”
13时35分,从昆明飞来的客机降落了,机务李凯伦拎着工具箱早早地就在停机位前等待着。这一次,郑頔作为辅助协助,虽然工作量少了一些,但面对长达8页的检查清单,依然挥汗如雨。
“机务是保障全飞机乘客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完成,我们在地上多流一点汗,乘客在空中就多一份安全。”严锐告诉记者,每架飞机进港,机务都要执行多达8页纸的检查清单,从外观到内部,从机械机构到电子设备,通通都要详细检查一遍。
记者体验,被晒得汗流浃背
由于机务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他们必须在飞机和地面温度的双重热浪下工作,记者穿上反光背心与他们一道,体验了一下机务的特殊工作环境。
从休息室进入停机坪,室内的凉爽与室外的闷热营造出“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因为机务要在客机降落前提前进场,记者便跟随他们站在烈日下等待,不一会儿就感觉脚底发烫、大量的汗水将衣服湿透。
听到来自空中的轰鸣声,记者循声抬头望去,却被阳光刺得双眼灼热。记者随身所带的温度计刻度更是不断攀升——不断接近40℃,地面温度逼近50℃,场外人员个个汗流浃背。“其实最热的地方是在发动机后面,飞机刚停的时候,发动机后面的温度有100多摄氏度,要等温度降下来了才能靠近。”李凯伦告诉记者,在检查飞机的时候,飞机腹部、发动机后、轮胎等几个重点部位是发热量最大的地方。
从日出东方到夕阳西下,闷热的天气丝毫没有减弱,发动机轰鸣声中,机务挥着手,送走一批批旅客,也送出一份份安全保障。 (张志琴 记者 高学斌 马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