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余红举、范志刚)象湖、抚河故道、梅湖以及玉带河是南昌城内污染较严重的水体,总投资超过20亿重点实施的城市截污工程效果如何呢?8月11日,南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南昌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唐明表示,象湖、抚河故道、梅湖、玉带河截污工程已基本完工,目前正处于工程收尾阶段。今年下半年,待赣江水位回落后,将引赣抚平原水活化城内水体,确保城区居民出门步行20分钟可见“清水”。
象湖抚河故道为何截污后出现蓝藻?
临时导流孔未及时封闭
“抚河故道”是抚河穿过南昌城区进入赣江的一段,其南端起始于城区象湖的将军渡,北端途经著名的滕王阁西侧新洲闸流入赣江。
南昌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回应象湖、抚河故道截污后出现蓝藻时表示,施工期间的污水导排方案落实不严、监督不力,导致临时导流孔未及时封闭,系统收集的合流水直接进入抚河故道,污染了水体。这位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按照原设计,将朝阳污水处理厂的尾水作为抚河故道环境用水的补充水源,在海关桥附近直接排入抚河故道,并未接入截污箱涵。但是,该部分尾水虽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但其中还是含有一些污染成分,长期累积,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超过国家地表水标准。
为此,南昌市水务局在及时封堵了临时施工导流孔之后,在满足防汛安全的前提下,择机换水,尽可能地降低富营养物的浓度;定期进行水质抽样检测,做到随污随捞,半月检测一次;计划在主汛期后将海关桥下朝阳污水处理厂尾水导入截污箱涵。据了解,目前,象湖、抚河故道清淤、截污、引水活化工程已经完成,两岸污水直排进入象湖、抚河景观水体的情况初步得到有效遏制,象湖、抚河水体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升。与此同时,新州电排站临时运用调度方案,打通从赣抚平原引活水通道,实现向象湖抚河补水目标。
不过,唐明称:“彻底的引水活化还要等待时机,等赣江水位下降到合适的高程,才能相机而行。而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还未真正启动,系统修复自身需要一定的时间。”
玉带河为什么再次截污?
截流倍数提高至20倍
玉带河全长约15.7公里,由东支、南支、南支引水渠、西支、北支及总渠组成,先后两次启动截污工程建设。
记者了解到,2000年,玉带河第一次截污治水。第二次截污工程于2014年12月开工建设,力争今年12月完工。对于为何再次截污,南昌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时的设计规范标准较低,经过十多年运行,原有截污管道设施老化、带病运行,不能正常发挥效益。近年来,沿线又新增多处排污口,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改造。
据介绍,此次玉带河截污提升工程,概算投资7.37亿元,设计截流倍数由原来的2至4倍提高到20倍,工程实施后新老截污系统共同发挥效益,旱季污水通过原有截污管排往青山湖污水处理厂,雨季超过设计截留倍数的合流污水溢流入玉带河,可大幅减少管网雨污合流水溢流进玉带河的频率。
目前,玉带河工程已完成截污箱(管)涵27.8公里,完成比例97%。唐明说:“截污工程建设未全面完工,一是按规定须由铁路部门审批代建的下穿京九铁路段450米箱涵建设,二是受管线拆迁和汛期影响而延期的解放路二桥拆除重建工程。工程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全部完工。启动后可使水体水质不低于Ⅳ类水体要求。”
梅湖截污为何两年未完工?
不足千米路段成工程“肠梗阻”
梅湖水系由护城河、梅湖及青云水库组成,由于梅湖水系位于昌南城区的城乡接合区域,周边雨污排水系统不完善,特别是水系南岸基本未建设雨污排水系统,周边区域雨污水基本上直排入梅湖水系,造成梅湖水系水质恶化严重。
据了解,此次梅湖水系截污工程的起点为雄溪河,终点为抚河故支,线路全长约12公里,工程于2014年6月开工建设,计划2017年年底完工(明渠除外)。截至目前,河道清淤已全部完工,截污箱涵完工7.46千米,完成比例约为88.6%。剩余京九铁路桥至南莲路约957米箱涵和3.8千米明渠段未完成。
据介绍,南昌市正加强与铁路部门协调,对未实施的铁路段采取临时接通方案,同时加快审批建设进度,争取尽快完工发挥效益。同时,加强解放路二桥拆除重建征地拆迁协调力度,加快建设步伐,确保年底前完工。
唐明表示,争取使水体水质达到Ⅳ类地表水水质标准,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达到从西总干渠引水活化象湖的目的。
他称,“梅湖水质的提升对整个景区的环境都有重要的提升作用。梅湖水系位于象湖、抚河故道的上游,是连接象湖、抚河及西总干渠的重要通道,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游象湖、抚河故道的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