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左一点,好,直线向前进,到前方障碍物处再向左转……”寒假尾声,南西豆姆创客服务中心内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寻宝”较量,你追我赶,横冲直撞,参赛“选手”是孩子们动手制作的机器人。
不同于针对白领群体的“创客空间”,“豆姆创客”作为一家社会组织,更多地强调社会公益性,面向小区居民开放,小孩、青年,甚至是老人都可在此动手实现各自的奇思妙想。“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生从补课中被‘解放’出来,提升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这对他们未来有很大的帮助。”豆姆创客服务中心创始人魏宗凯说道。
“零门槛”家门口学做机器人
魏宗凯把自己的“豆姆创客”比作“创客车库”。车库创业现象始于1938年,当时,在美国加州帕罗奥托的一间小车库中,两兄弟开始了他们的电子产品业务,并将创建的公司命名为“惠普”。如今,这间小车库被视为硅谷的诞生地。
“车库文化在美国由来已久,许多美国小孩在车库里自己动手、组装、改装甚至创造,长大后,创业也是从车库里研发起步的。我们还缺少这样的软硬件条件,但孩子们需要一个开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地方。”魏宗凯这样认为。
记者了解到,“豆姆创客”针对不同年龄段开设结构搭建、程序设计、3D打印等系列机器人课程。寒暑假、每个周末,都有不少孩子参与其中。除此之外,还能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免费借助3D打印机、计算机、创客器材等设备和工具,动手实现自己的创意。
将“豆姆创客”引入社区,南京西路街道也出于同样的考虑。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这两年,针对“00后”的机器人教育很火,目前上海就有上百家教育机构开设机器人课程,不过学费至少要上千元。街道和“豆姆创客”合作,就是希望能让社区内中小学生低门槛甚至零门槛参与进来。
老师给“00后”们当助手
在“豆姆创客”,踢足球、躲避障碍、巡线,这些复杂的机器人功能,在几乎零基础的“00后”小朋友手中,被玩得不亦乐乎。
去年,围棋名将李世石和AlphaGo的纹枰决战,将智能机器人再一次推到普罗大众面前。平时喜欢下围棋的李思琪突然对机器人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初,我想做一个下围棋机器人,和老师商量之后,决定做一个踢足球机器人。”李思琪一边熟练地在笔记本电脑上拖动着一些模块,一边向记者解释道,“这是麻省理工学院推出的编程工具,叫scratch,可以让机器人动起来。”
在一旁指导的王老师说,“豆姆创客”的老师更多以“助手”的角色出现,他只是协助李思琪完成这个“踢足球机器人”的构思,但是,如何运动、如何编程,全由李思琪自己来设计、搭建,老师只在其遇到困难时一起讨论实现方法。
就读初中预备班的储长泓设计了“模拟立体停车库”,虽然过程中失败了很多次,但他依然觉得“比补课开心多了,还是喜欢做机器人”。储长泓的父亲非常支持儿子参加这样的课程,“虽然机器人课程不是学校要求必修的,但我觉得很重要。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不会体现在考试成绩中,但对孩子的一生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学习一年获市级二等奖
“豆姆创客”不仅提供机器人课程,还积极参与各类机器人比赛。如RoboCup中国赛区上海选拔活动、上海市青少年机械奥运活动、上海模型节系列活动、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等,都能看到豆姆组织的选手和赛事服务志愿者。小学五年级的侯敏达可谓其中的佼佼者,通过一年的机器人课程学习,他已经完成了多个作品,前不久设计制作的“捉蟑螂机器人”荣获市级比赛二等奖。
魏宗凯有一个梦想,希望未来能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类似电影《铁甲钢拳》中的机器人联赛。“未来可能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消失,我们和机器合作的能力要比和人合作的能力更加重要,与机器协同比融入团队更为重要。现在怎么办?”他说,“我们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机器人陪伴成长,希望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大白’(动画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的智能机器人)。”
除了南京西路街道,天目西路街道也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设了豆姆创客服务中心。“豆姆创客”辐射面正越来越广,有的学生从普陀、徐汇甚至宝山赶来。魏宗凯表示,设在小区里的豆姆创客服务中心将越来越多,社区提供免费场地,政府购买服务,除了专业老师,不少大学生志愿者也将参与进来,让更多社区居民能在家门口的“创客车库”里动手做机器人,学习用机器工具解决问题,让“机器智商”在玩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