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一条长江,连接着同济大学和李庄。在炮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里,李庄接纳了同济,存续民智的血脉;而在和平年代中,同济的智慧又造就了现代李庄。近日,“同舟共济——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大学与当地的文化互动”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同济李庄文化研究中心”同时成立,将挖掘研究同济大学内迁李庄镇期间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同济大学与李庄的文化建设。
抗战时期,同济大学一路向内地迁移,1940年迁至四川省南溪县李庄镇(今属宜宾市翠屏区)。在同济最困难的时期,李庄人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16字电文表示欢迎。从此同济大学在李庄办学6年,在学科门类和师生规模上都有了新发展。1946年,同济大学从李庄迁回上海。
如今,李庄已经把当年内迁的教育、科研机构住所,包括同济大学旧址、史语所旧址、营造学社旧址、中央博物院旧址等,通过征收、租用等形式收归政府统一管理,举办8个展览馆,还原当年学习工作场景。同时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融入李庄在新时期的建设发展。
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表示,今年恰逢同济大学从李庄回迁上海70周年,举办研讨会、成立研究中心有着特别的意义。他认为,“在李庄的读书人体现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温同济大学的李庄办学史,激励我们进一步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认识李庄同济故事中的精神文化内涵,激励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会上,来自南京大学的沈卫威教授表示,近年来社会各界愈发关注民国时候的高校生态,也更热衷挖掘大学的民国遗风,这是好事,“但不能片面,民国时候的大学教育并非都是美好的,比如当时研究生教学滞后、门派之风依然延续、学生‘进去好、出来差’等情况都是存在的”。沈卫威认为,研究民国大学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
“同舟共济”研讨会聚焦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来自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围绕迁不迁、怎么迁、怎样与当地融合、如何回迁、怎么评价内迁等展开研讨。
本次研讨会由同济大学文科办、中文系、校史馆以及宜宾市李庄产业园区管委会共同主办。会议还印发了研讨论文集,收入19篇发言、论文或提要。
(广报记者 李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