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全民低头刷手机的时代,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仅次于氧气的
“生命必需品”
离开了智能手机的我们是酱紫:
又或者是:
但你造吗,
生活中最大的危险就被我们捧在手心!
它就是——一不留神变炸弹的:
手机!
近日,新上市的三星note7手机发生了多起爆炸事故,三星在全球范围内召回了250万台note7手机,并承认事故是由于“电池芯存在缺陷”所致。
此前,其他品牌的手机也发生过多起因电池缺陷造成手机爆炸和起火事故。发生爆炸的手机安全隐患引发了一些国家交通部门和航空公司的担忧,纷纷对某些手机在飞行期间的使用与携带做出了相关规定。
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那么手机爆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呢?
工信部锂离子电池安全标准特别工作组组长何鹏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电池内部短路、过充电、高温使用等是引发手机自燃或爆炸的主要原因。
“厂商为了生产出更轻、更薄、电池续航能力更强的电池,会提高电池容量和能量密度,如此一来可能会降低安全性能”,何鹏林表示,“因此需要在电池性能和安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电池内部短路、过充、过热是爆炸主因
手机什么情况下可能自燃或爆炸?
何鹏林:大多数情况下手机爆炸一般就是电池爆炸。现在的智能手机电池多为锂离子电池,引起锂电池爆炸的原因一是内部短路因素,二是外界因素导致。内部因素多是指内部短路。
从此前的一些手机爆炸事件来看,手机自燃或爆炸,由内部短路引发的情况较多。这类电池主要是由于电池内部在设计或者生产过程中存在瑕疵缺陷,导致电池在不充电、不放电的情况下发生自燃或者爆炸。这类风险,消费者难以识别和避免。
手机电池自燃、爆炸的外因主要是手机指电池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安全隐患,比如手机电池处于在较高温度高温、湿度下使用、遭受过充电,再比如遇到特殊情况如针刺受到挤压和撞击等,都可能导致电池瞬间放电引发自燃或爆炸。
但总的来说,内因、外因都可能会引发电池是引发手机电池自燃或爆炸的主要原因,有时候甚至是内因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味提升续航能力可能会影响安全性能
为什么大牌手机也会爆炸?
何鹏林:手机厂商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就不断生产更轻、更薄、电池续航能力更强的产品,可能会盲目追求超大容量、超高能量密度的电池,这样就会加大电池的潜在风险,更易引发安全问题隐患。
锂离子电池主要是由正负极和电解液组成,正负极之间使用隔膜进行隔离,手机电池充放电的过程,就是锂离子从正极到负极穿过隔膜来回移动的过程。要满足以上需求,就需要在单位有限空间里塞进更大容量的电池。
(权威实验在这里~戳戳戳↓↓↓)
如果将隔离膜变薄,减少的这部分体积就能多装一些正负极材料,也就提升了电池能量密度和从而延长手机的续航时间。但是,隔膜越薄的隔膜对工艺水平要求越高,更容易造成隔膜缺陷,从而导致电池内部短路。
手机的电池续航性能提升和安全性之间存在矛盾,需要在两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我们希望厂家在满足提升手机待机时间的消费者需要的同时,不要以牺牲产品的安全性为代价,平衡好其中的关系。
手机长时间充电是否会自燃或爆炸?
何鹏林:一般不会,使用合格的手机和电池,它的内部都会设计有保护电路,防止出现过电压、过电流等故障条件对电池造成损伤。电池充满时,保护系统会自动断电保护,因此长时间充电不会提高自燃或者爆炸的概率。
但如果没有手机电池保护电路或设计本身有缺陷,或者保护电路失效没有很好的保护电路,或者手机因为外力冲击受损,那就有可能发生自燃或爆炸的风险。
建议消费者条件允许时充满电后尽快拔下插头,因为不管设计多完善的保护电路都存在失效的可能性。
边充电边长时间打电话玩游戏安全吗?
何鹏林:使用合格的产品,一般在长期在充电状态下不会影响正常使用。目前大部分使用不可拆卸电池的智能手机,原厂正规电池都有保护电路,保证在过度充放电和短路时自动切断电池的电路。
使用其他兼容充电器充电是否安全?
何鹏林:安全。当然一定要用合格的、有3C认证标志的充电器,而且最好选择电流匹配的充电器。
手机充电器插头输出电压目前基本都是5V,属于稳压电源。不建议使用过大电流的充电器为手机充电。手机一般带有保护电路,接入过高大电流时,会自动保护限流。但如果出现意外保护电路失效,就有可能会让电池过流充电、过热等导致自燃或者爆炸。为了保证电池的寿命和安全,不建议用超过2A原装充电器标称电流的充电器对手机进行充电。此外,山寨劣质充电器保护性装置较差,如果发生电流击穿,手机充电器会将输出220V电源危险电压输出到手机上,可能导致手机用户触电。
消费者如何选择安全的充电宝?
何鹏林:目前针对移动电源的强制性国标还没有出台,也没有3C认证。消费者选择充电宝时,应尽量选择知名品牌的产品,也可以参考一些产品上的标志。比如CE,是产品出口到欧盟地区的强制性认证标志;FCKC,是产品要出口到美国韩国需要进行的强制认证,必须通过政府授权的实验室根据FCC技术标准来进行的检测和批准。
虽然我国还没有将充电宝纳入强制的3C认证目录,但是已经对其开展自愿性的标志认证。如2016年9月6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开始开展移动电源安全认证(CQC标志认证)。有些在通过相关安全认证的充电宝上,一般还会有相应的“CEFSI”标志或“CQC”标志。“FSI”是赛西作出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安全认证”;“CQC”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作出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安全认证”。有这样认证标志的产品 ,质量安全保证会更多一些。
【记者实验】
利器轻戳几下 手机电池就发热
三星note7爆炸新闻发生后,公众再次对手机锂电池的安全产生了关注。网上用刀捅手机电池引发爆炸的视频也借此又火了一把,部分网友效仿并拍摄类似视频。
网传的视频显示,用利器猛戳锂电池数下之后,电池表面上的破洞开始往外冒出浓烟,随后这个破洞的地方开始膨胀,最后起火爆炸。
记者走访了多家手机配件商店,一位店主表示,现在的手机基本都是内置电池,很少有消费者更换电池,只有一些使用三星note2的消费者会更换。
记者随机购买了两块锂电池,一块为2014年生产的三星note3原装电池,另一块是国内厂家按照电池的形状的型号生产的匹配电池。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记者先用利器对三星原装电池的外表进行戳击,电池的表面很轻易就被击穿,但是并没有出现视频中爆炸的情况。但记者感觉这块原装电池的表面已经发热,而且可以闻到一股异味。国产的电池也是如此。
继续破坏下去,电池可能出现爆炸的危险,为安全起见,记者中止了实验。
电池内的锂与氧气发生了反应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移动电话售后服务委员会秘书长胡继民分析认为,手机锂电池是密封真空的,在高温、撞击、刺破、过充时都有可能破坏隔膜,甚至让锂直接接触空气中的氧气起火爆炸。
专家提醒手机用户,发现手机有问题时,应及时与厂家联系维修或更换,千万不要自己拆机。更不要因为好奇刻意破坏手机电池,以免发生危险。
安全使用手机提醒
一、手机尽量使用原厂电池,尽量使用原厂充电器。如果使用兼容充电器,尽量选择大厂产品,要有3C安全认证。
二、减少手机磕碰、摔伤。因为目前大屏手机电池多使用铝塑膜软包,为软膜电池,磕碰后容易变形,如果手机内的电子元件零部件刺破电池软膜,可能击穿防护导致安全事故,引发电池自燃或爆炸。
三、尽量不要把手机放在汽车前风挡、窗台等高温环境下或阳光直射的地方,高温会增加电池热量提升,极易导致电池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