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丹畅谈“家和万事兴”。
新余新闻网11月15日讯(记者 王帆摄)12日下午,著名学者于丹来到新余,为上千市民带来一场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的家文化思想盛宴,一个多小时的家文化大讲堂,引来阵阵掌声和一系列思考。
下午2点,市会展中心影剧院门口聚满了慕名前来听课的人们,市文明办为配合这次讲座,在现场还布置了很多关于家文化的宣传展板。
“我就是再忙也要过来听一听。”一位市民在跟朋友的交谈中说。
前来听课的电工厂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喜忠说,他们社区每周都会为居民播放两次于丹的讲课视频,为的是提高居民文化修养,营造和谐社区氛围。
谈新余:江南的烟雨和宁静是一种奢侈
于丹一开场从新余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说起。她说,来到“七仙女传说之乡”是和新余结了一份“神仙缘”。
于丹说,新余这个地方很美,特别是在烟雨蒙蒙的天气里,她感受到江南特有的温润和宁静,这在如今城市里的紧张和忙碌中是一种奢侈。新余还有秀美仰天岗和仙女湖,在大都市里不是一出门就能见山见水的,人们都羡慕这种山水和人文交融的状态,人跟自然的融合能让人保留着一种乡土气,这种乡土气让人有一种踏实感。
新余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有以宋应星《天工开物》为代表的天工文化,有以沿袭《搜神记》的七仙女传说为代表的仙文化,还有以夏布为代表的麻文化。于丹说,她从小喜欢傅抱石的画作,尤其喜欢傅抱石听涛的画卷,画卷之中融合江南的风景和很多中国人原始的诗意。
谈耕读传家:要守住乡土文明留下的伦理归属感
谈到家,于丹说,耕读传家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新余也有耕读传家的悠久历史,要守住乡土文明留下的伦理归属感。她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说起,家是什么?“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拉着孩子的小手回到家中,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这才是温暖温馨的家。她希望人们在都市化的进程能保持一种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有一份田园的安宁和归属。
紧接着,于丹带着人们反思:从耕读传家的乡村生活,到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又丢掉了什么?她通过说文解字和所见所闻对田、园、畸等字的意义进行对比阐释,指出田园首先是边界和规矩,要在自己的边界之内,努力勤奋好好干活,耕自己的田,干自己的活,守自己的规矩。从改革开放算起,区区30年,人们都市化的进程中,人跟人在田园里相处的农耕法则是否还在?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话题。
最后,于丹说,田园不是豪奢的别墅,而是一种状态,人们可以安顿的状态。中国处在城市转型期,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城市里,挣钱与幸福并不一定成正比,人们的心里要有一条回家的路,耕读传家的乡土文明留下来的家族规矩需要人们去珍惜、去坚守。
谈家教:家是一个培养常识和底线的地方
于丹说,家是一个培养常识和底线的地方,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的家有没有告诉他人生必定有些有所不为的事情。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让孩子明辨是非、仁爱厚道。一个不明是非的孩子,拿再多的奖,有再多的文凭,都没有能力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因为幸福的人首先人性是温暖的、是宽厚的。底线不是孩子考试要多好,而是孩子做人要有多正。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而是价值观教育,而家教又是价值观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家要教育孩子有为自己行为买单的能力,于丹以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摔倒后家长的反应落差为例指出,要让孩子做了错事学会自己承担,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要对孩子进行道歉的教育,把规矩传承下去。家长不能以爱的名义绑架他人,说出“都是为了你”之类的话。
家是一个理顺秩序的地方,于丹说,家国一体,一个家中的秩序和社会中的秩序是相关的。要教育孩子学会尊重,敬重“天地君亲师”。
家要培养一份宁静的仪式感,于丹说,全家围在一起吃饭才像一个家,要适当地摆脱外界的干扰,让那些碎片化的坏习惯避开自己,不要让手机侵占太多的时间。要培养读书的习惯,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手机用的快还得充电,人生用的这么快,更需要充电,读书就是生命的充电器。
最后,于丹说,接得住文化血脉的人才有最好的未来。如果在我们的家里,能够告诉孩子常识,他出去才能学专业;能够告诉孩子有所不为,他出去才能大有作为;让孩子严守规则,他出去会发展规模;让孩子懂得守住底线,他才有未来无限的发展。如果每个人在家里都各司其职,为自己行为买单,全家人用爱和责任达成一个平衡,而不是绑架他人、指责他人互相抱怨;如果我们的家里,天地君亲师和观念不被打破,从敬重老人开始;如果我们的家里,都能有典雅从容的生活仪式,闲下来看看书,那么家里就会有其乐融融的默契; 一个家其乐融融,就会家和万事兴,人们最喜欢的家庭生活状态就回来了,在这样的和睦里终将家国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