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日公开征求对中成药命名新规的意见,规定地名人名不能用,带有夸张成分、迷信成分的词语也不能用,引发了广泛讨论。
要求中药的名称规划化,本意上并没有错。当下社会有些中成药名称过分夸张,随意吹嘘功效,尤其很多老年人上当受骗,所以规范中成药的命名也是治理乱象的一种手段。不过怎么来规范名称,可能还需要思考完善,不能搞“一刀切”。
中医药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少中药传承了上百年,品牌的名称已经家喻户晓,产品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而且之所以有些中药的名称当中加入人名、地名,是为了体现这个中药的发明人、生产地,应该说不光是对发明人贡献的一种认可,也是对消费者的一种品质保证。比如痔疮膏,大家想到的首先是马应龙这个品牌,比如云南白药,就是说产自云南的白药药效最好。如果人名、地名没有了,那么难免有些浑水摸鱼的产品以次充好,消费者也无从区分。对于企业来说,要重新注册品牌就是增加成本,最关键的还在于不少深入人心的老字号老品牌更名后,要想重新树立品牌形象,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市场培育,起码你要让消费者知道产品更名,就是一笔不小的宣传费用。
有的中药名字里带有“宝”、“灵”、“精”等字样,但这个我觉得不应该算是夸张迷信,所以不能“一棍子打死”,你比如说风油精,真的会因为名字当中有个“精”字,大家就认为这个家庭常备药就功效神奇,包治百病了?显然不会。这样的名字,对老百姓来说,就是通俗易懂,功效和用法,其实都有自己的判断。
中药命名考虑了更多的地域色彩和家族特色,往往注重原料、药方,这跟西药以成分来划分命名不一样。如果将来我们把中药的有效成分识别做到位了,不管哪里产的药功效都一样,那到时候再来考虑参照西药命名的方法,统一标准也不迟。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因为规范名称,而丢了中药的传统文化。
评论员袁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