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身材火辣的‘三点式’美女,街头闲庭信步”,近日,这则新闻引起广泛关注,很多细心的市民发现,这名女士是副“老面孔”,有关于她身着“三点式”淡定上街的新闻看过不下三次,而大部分市民并不知情的是该女士患有精神病,因特殊的家庭环境,没有坚持长期治疗,只能任其病情恶化……
轻则伤神,重则害命,有人说他们是“定时炸弹”,一旦发作,将造成惨重后果;也有人说他们是“一群可怜人”,被歧视,被边缘化,唯恐躲之不及,随着精神病人的报道屡见报端,这个特殊的群体如何安置和监护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受伤是“家常便饭” 精神科医护人员成最冷门职业
新余市第二医院是我市主要的精神病治疗医院,打开二医院精神科一病区的铁门,护士长胡三招正从病区出来,透过铁门往里看,几十名女精神病患者正在吃午饭,窗台晾满了患者的衣服。
“这是我们医院的老先进。”看到胡三招,二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彭志勇向记者介绍,作为一名从医20多年的精神科医生,在他的印象中,科里大多数医生护士都受过伤,更别说今年50多岁,在精神科工作多年的护士长胡三招。记者了解到,二医院收治了300多名精神病患者,共有100多名医护人员。虽然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工资按国家政策高配一档,但由于工作辛苦,危险性大,成为医院最冷门的应聘岗位。
“每一个病人入院,医院都会做相应的风险性评估,将带有攻击性、危险性的精神病患者归于三级以上的病患。”彭志勇向记者出示了一组数据:在二医院收治的300多名精神病患者中,其中三级以上的病人占了40%左右。
资金缺乏 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难安置
对于这些因肇事肇祸送进来的精神病患者,医院有苦难言。“这部分病人攻击性强,风险大,加上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差,难以维持治疗费用,只有靠医院兜着。”二医院董事长王国根说。记者从二医院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住院费用及专项资金拨付情况总表了解到,2007~2008年,该类患者住院人数为5人,2012年为49人,而2014年已经增至116人,住院实际费用近300万元。虽然住院的人多了,然而下拨资金并未随之增加,表上显示2014年各部门的下拨资金只有10.6万元,加上农医补助款、民政补助款,仍难以覆盖其实际住院费用。尽管如此,由于不能坐视不管,放任精神病患者流落到社会上,医院不堪重负。
“不少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是十几年累积下来的‘老病号’,送不出去,家属也不来接,有的户口不在本地,也没办法报销医保。”王国根告诉记者,本来家庭、医院等共同分摊的责任,最终都一揽子压到医院来了。
报销比例低 治疗成难题
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收治问题陷入尴尬,而“自愿”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也并不理想,不少精神病患者“散落”民间,四处流浪。对此,王国根认为,这与精神病医疗报销比例偏低有一定相关性。王国根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名精神病患者在头3个月的治疗费用为125~130元/天,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每个月需要自费将近2000元,3个月后逐步减少,即使按比例报销,一年下来,也要出1万多元的治疗费用,相当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一年的收入。“经济条件越差,复发率越高。”王国根说。
两年复发率达9成出院不等于治疗划上句号
那么,精神病患者的治愈比例有多高?是不是下了诊断书就一辈子“盖棺定论”了?彭志勇告诉记者,原先医院收治了一名在深圳工作的女大学生,由于工作压力大,加上遭受失恋打击,这名大学生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怕跟异性接触,担心有人跟踪她,对她图谋不轨,在进行一个疗程3个月的治疗后,如今她已经出院一年多,重新回归社会。“经过治疗,90%的患者能取得一定效果,70%患者可以临床痊愈,即所有精神病症状暂时消失。然而出院不等于治疗划上了句号。”彭志勇告诉记者,根据临床经验,六成以上的精神病患者会在一年内复发,两年内复发的概率高达90%,而每发作一次,病情便日益严重,“发作次数多了,发展成慢性病,到时候就更难治了。”彭志勇说。
难以安放之“痛”
如何打破高复发率瓶颈,彭志勇认为需要监护能力和经济能力双双得到保障,“出院一两年,患者的社会劳动能力比较差,需要亲人细心监护,此外,患者还需坚持服几年药稳定病情,然而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监护能力跟不上,加上吃药有一种耻辱感,提醒自己是个病人,导致复发率居高不下,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精神病患者少之又少。”彭志勇告诉记者,医院收治的患者大部分已复发多次,精神病患者如果仅靠医院单兵作战,没有家庭、社区、社会的协助,想要融入社会难上加难。
“天冷啦,他们还在盼望着和家人团聚。”在7日新余晚报的8版,市救助站发出一则公告帮流浪者找亲人,报纸上刊登了37名流浪者的照片。记者从市救助站了解到,这些无法查找到家庭和地址的流浪汉,救助站收助了100多名,几乎全部是精神病患者,如何安置他们,也成为他们难以言喻的负担……
看护重性精神病患者 居委会邻里都来帮忙
因为照顾能力和办法有限,用铁链将家里精神病人锁起来,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听到这样无奈的故事,如何来帮助患者及其家人?近日,西安市出台了《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实施意见》。
共同帮助
邻里将参与看护小组
《意见》要求,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充分承担重性精神疾病的辖区管理职责,组织看护小组看护好精神病人,各居委会(村委会)依托居(村)委会干部、助残员、楼长、邻居等组成看护小组,为缺乏家庭看护能力的患者提供医疗看护、家庭康复和生活照料。社区医生定期巡查指导,促进精神病人在社区的康复工作。
完善精神疾病医疗保障体系。将精神疾病患者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障范围,实现精神疾病患者应保尽保,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优抚对象和城乡低保对象的参保(参合)费用由民政部门解决。
妥善治疗
各区县设精神卫生中心
建立精神卫生专业防治网络。各区县要设立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原则上设在辖区内政府举办的精神病专科医院或有精神科的医疗机构。精神卫生中心承担本区县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任务,统筹管理辖区精神卫生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负责精神疾病社区(乡镇)管理治疗工作。
此外,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精神疾病社区(乡镇)管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
强化预防
制订计划疏导职业压力
对于青少年和儿童,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技能训练)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对于广大妇女,将加强妇女孕产期心理健康保健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工作,降低其产前、产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做好妇女更年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工作;对于老年人,将建立老年性痴呆干预网络,普及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精神疾病预防知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此外,针对不同类别职业人群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计划,疏导和缓解职工因工作、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