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讯(谢小敏)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人民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新余市作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随着城镇化推进和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经商,农村空巢、留守、独居老人越来越多。截止到2016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17.3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4.82%,70岁以上老年人7.14万人,73岁以上老人5.62万,其中农村老人约占65%,很大一部分是留守、独居老人,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显突出,尤其是解决留守、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已迫在眉睫,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新的挑战。
为有效破解农村老人养老难题, 2016年开始,新余市积极探索创新,在全市推行“颐养之家”建设,通过采取“党委政府引领、乡村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提出用一年半的时间,在2018年6月底前,实现全市409个行政村颐养之家全覆盖,形成“离家不离村、居家享清福”的农村养老“新余模式”, 做到在家门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截止到今年4月底,全市37个乡镇409个行政村实现了颐养之家全覆盖,提前一年完成目标任务。目前全市共建成运行492个点,供养“入家”老人达6445名。
建颐养之家,以农村留守老人的安危冷暖为切入点,为他们提供日间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今年3月起,新余市开展以水环境专项整治为主的“保家行动”,集中实施畜禽养殖、水库退养、工业污染专项整治,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保家行动”必定让部分人丢掉谋生的饭碗,因此工作开展有难度。欧里镇带元村养殖户刘电生有一个养殖场,每年收入可观,自然不愿轻易关停。镇村干部多次上门,但推进效果缓慢。刘电生的母亲今年82岁,平时儿子忙于养殖场工作,很少有时间照顾母亲,便将母亲送入带元村颐养之家。村干部转而与刘电生母亲沟通,晓之以理,果然,刘母回家对儿子说:“如今政府为我们着想,为农村的老人开办颐养之家,帮你把老人养起来,不要你操心。现在政府要保护当地水源,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加上拆除养殖场还有补贴,政府各方面想得周到,我们应该支持啊。”母亲的话对刘电生触动很大,“政府解了我赡养老人的后顾之忧,现在政府启动猪场关闭拆除工作,我要做全村第一个完成猪场关闭拆除的人,解决政府的后顾之忧。”4月24日,刘电生的养殖场拆除,在村委会帮助下,他开始积极寻找再就业途径。
通过“颐养之家”建设,巧妙地找准了群众的“盼点”和党员干部的“干点”,引发了一场全社会“爱心接力”,点燃了更多正能量,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了,促进了基层组织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老百姓和党委政府的心贴得更近了。
新余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着眼改善民生,坚持高位推动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高度重视,审时度势,在市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大力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明确规定“但凡有需求的行政村,建设颐养之家,完善养老服务保障”的目标,将颐养之家的建设列入了2017年重点民生工程,从高位进行推动。在对全市农村颐养之家工作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思路和对策,并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农村推行“党建+颐养之家”工作的指导意见》。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研究审议该项工作,市四套班子领导以上率下,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指导,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各级党委政府将颐养之家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安排部署落实,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和组工、民政干部挂点帮扶指导制度,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落实任务,靠实责任,狠抓落实、措施有力、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农村颐养之家不仅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孤寡困境老人一日三餐的生活问题,而且提供文化娱乐交流场所,解决了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问题,让老年人活得更有尊严,达到了“老人开心、子女安心、政府放心”的三赢目的。
二、加强资金保障,着力夯实基础
新余市农村颐养之家资金筹措上采取“政府补助、村级配套、社会捐助、老人自缴、自我发展”等多种模式,有条件的可通过爱心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的捐赠资金建立基金,拓宽了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做到基层办得起、老人负担得起,保证了颐养之家可持续运行。
各级财政将颐养之家建设和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设经费按每个行政村10万元的标准,由市、县、乡镇三级按4:4:2比例分担,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检查验收后进行补贴;运行经费每人每月原则上不低于350元,在个人自缴基础上,市、县两级财政各补贴50元,不足部分通过乡、村自筹和社会捐助解决。
为筹集更多的建设发展资金,新余市开展了全市性的募捐活动,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干部职工,动员本土民营企业家、社会团体和各界爱心人士为颐养之家建设发展献爱心。1月6日,参加市八届三次全委会的市领导率先捐款20200元,启动了全市性的捐款活动。今年市本级财政预算2000万元,撬动了全社会8000多万元的颐养之家建设及运营资金,其中民营企业家等各界爱心人士共捐款12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颐养之家的建设发展。水北商会40多名会员合计捐助850多万元成立 “颐养之家养老基金”,给予全镇每个新建的颐养之家5万元一次性帮扶资金,给予“入家”老人每人每年500元的生活补助,目前已支持建设48个颐养之家,共惠及936位老人,凡人善举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点名表扬。
三、强化因地制宜,坚持量力而行
农村颐养之家建设中,坚持因地因人制宜,量力而行, 不搞贪大求全,不搞政绩工程,实现节俭办家的目标。
选址布点坚持就近就便。根据老人数量分布、村庄布局等实际情况,选择人口密度较大的自然村先行布点,最大限度方便老人入“家”。对辖区范围较大、地广人稀、自然村较分散且规模小的村,鼓励采取1+n模式,在老人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建设集中供养点,在老人相对分散的自然村设置若干个小型活动点,由集中供养点向活动点送餐。
场所建设注重资源整合。以利用闲置的村级活动场所、学校校舍等集体房产资源进行改扩建为主;在无集体房屋的前提下,动员爱心人士无偿捐赠或租赁、借用村民闲置住房,改造成为颐养之家用房;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委可以新建,同时配套医疗、娱乐、室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满足老人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各乡镇、村筹建颐养之家点前,通过召开村民大会,主动上门询问、分发调查问卷等方式,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设,摸清有需要的自然村、供养老人实际情况,落实建设数量、确定建设计划、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明确建设时限和责任人,成熟一个,建设一个,见效一个,量力而行。按照“有公房不租房,能租房不建房”的原则,全市90%以上的颐养之家均是改扩建闲置场所(住房)建设的,做到既符合村里的实际,又让老年人满意,还可长期坚持、可持续。
四、立足规范管理,注重精细服务
新余市立足把颐养之家作为民生项目包装打造,标准化实施、制度化管理,实现服务精细化、标准化。为此,全市首先规范了农村颐养之家建设标准。要求配备厨房、用餐室、卫生间、电视房、休息室等功能场所,添置老人休息床、棋牌桌、炊具及用餐设备等基本生活设施,有条件的地方还增设了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健身活动室(场地)等,极大地丰富“入家”老人的日常生活。
其次是规范日常管理。每位老人“入家”时,均签订“入家”协议书,让老人及其亲属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老人健康档案,建立和完善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食品卫生管理、工作人员职责等管理制度;建立捐赠好人专栏,定期公布经费、物资账目,及时核算当月伙食,接受“入家”老人和社会有关方面监督。为进一步降低成本,保证食品安全,6月21日,我市组织进行了全市颐养之家大米、食用油等物资直供签约仪式,选定多年来一直热心支持公益事业的某企业作为直供主体,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颐养之家直供大米、食用油、食盐、饮品等物资。通过精细管理,“颐养之家”月运营费控制在人均月300元以内,为可持续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实现自我管理。颐养之家原则上不配备专职服务人员,倡导自主互助管理,实行“入家”老人自我管理,年轻的照顾年长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在具体运营中,明确村支书、村主任或村小组长是颐养之家的责任人,从老年协会或入“家”老人中推选1名政治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热心服务的人员,负责日常自我管理。同时依靠农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农村老年人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号召有威信、有爱心和责任心的老党员参与颐养之家的管理,义务担任采购员、管理员等职务;有条件的村委,在附近选择一块优质农田无偿给颐养之家,鼓励部分体质较好的老年人种植蔬菜,老人的身心得到锻炼,也为颐养之家作出了贡献。目前,全市80%的颐养之家实现自留地蔬菜自给自足。
四是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预防老人在颐养之家因意外伤害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我市引入第三方保险制度,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为入家老人办理意外伤害险,是该公司推进“老有颐养”而特批的险种,突破了商业保险不能覆盖65岁以上老人的局限。保险费用为60元/人/年,可获得46000元的保障。其中意外事故、伤残保障40000元,意外伤害医疗保障6000元,有力保障了“入家”老人的安全出行。
新余市农村“颐养之家”为广大农村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解决一日三餐、文化娱乐的活动场所,满足了他们相互照料、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需求,这种农村养老模式既符合农村老年人“不愿离土、不愿离家”的生活习惯,又可有效化解其因经济承受能力偏低造成养老难的问题,真正实现了老人开心、子女安心、组织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