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水西镇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建设突飞猛进,是全省闻名的文化强镇。凭借雄厚的实力,2014年水西镇被评为高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2016年3月,镇文化站站长被新余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授予2015年度全市十佳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
根据规划,水西镇将用两年时间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全面达到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着力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具有水西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全镇新型城镇化建设。
保障体系:制度建设确保创建工作有序进行
水西镇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财政预算和干部考核内容,并由镇政府牵头,成立由党政、组织、宣传、文体等18个部门组成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同时,还成立了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执行组长,成员包括20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及25个村委相关人员。
水西镇把示范区创建的相关费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整合全镇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文化奖励和扶持基金,设立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导的“公共文化发展基金”,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结合新余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水西镇抓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出台了科学合理的标准化文件,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含文化机构、场馆)、社区、企业、学校的公共文化建设职责和服务标准,初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精细、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此外,水西镇重视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着重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西镇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水西镇文体社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3个重点领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水西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氛围。
设施建设:点面结合实现文化设施分级覆盖
自20世纪90年代起,水西镇高标准地建起了水西农民文化馆、文化中心站、电视演播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实现了镇、村(社区)文化设施全覆盖。2012年以来,水西镇又先后建成了水西公共戏台、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并通过建设25家村级农家书屋、实施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工程,使公共文化设施建在百姓身边。
目前,全镇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走在全市同类城镇前列。对于镇村级农家书屋的公共文化设施,重在管好用好。为此,水西努力实现“书屋管理科学化、运行开放常态化、图书更新常年化、社会影响扩大化”的管理目标;完善文化空间的布点建设,形成覆盖镇中心区、中心农家书屋、社区、工业园区的服务网络。
均等化:让文化的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
水西是城郊之镇,本地人与产业工人(外来务工人员)和谐相处,文化需求复杂多元。近年来,水西镇不断增强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先后推出了文化志愿“三个一”和“幸福广场、欢乐水西”等多项文化品牌活动。面对新型城镇化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的新课题,水西镇将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文化的阳光雨露滋润全镇的每个角落。
水西以“文化惠民”为中心,农家书屋免费开放已深入到每个村、社区。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能读到更多的书,水西镇搭建了优质便捷的“五个一”免费开放工作平台:一是群众文化服务平台,二是群众文化活动平台,三是群众文化创作平台,四是群众文化辅导平台,五是群众文化人才平台。将实现全镇农家书屋的采购、编目、配送、管理、人事“五统一”。同时,加强和改进农家书屋业务,依托“书香新余,全民阅读”等全民阅读品牌,大力实施全民阅读计划。
社会化:形成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新气象
水西文化建设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密不可分,尤其是各文体协会功不可没。目前,水西共有6个文体协会,会员约600人,另有业余文体社团53个,形成了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水西模式”,有力破解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单一、活力不足的难题。如去年举行的水西镇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全镇各文体协会、业余文体社团在4天内开展了20多项活动,吸引了数百名群众登台演出、近千人次参与。
在创建示范区的征程中,水西镇将进一步向社会力量敞开大门,通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工程,形成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的新气象。该镇还将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面向社会采购“幸福广场,欢乐水西”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并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机制创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造血能力
近年来,水西镇每年投入70多万元经费用于文化建设,做到天天有培训、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大赛、2年一次大型文体活动,每年活动达200余次。
为进一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造血创新,水西镇将设立公共文化发展基金,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考评机制,探索打造水西镇文化志愿服务单元和网络,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