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王 力 记者 王 帆
“百节年为首”。过年要有年味,但要说清楚什么是年味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它可以是回家路上的激动期待,也可以是围炉之际的欢声笑语;它可以是妈妈从厨房里端出来的一桌好菜,也可以是孩子手中冲天而起的一束烟花。在新余,更多的人选择了“文化年味”。
正月初十至正月十四,由新余市文广新局主办,市采茶歌舞剧院、市文化馆承办的“戏曲惠民”欢乐百姓2016年新余市采茶戏展演在市影剧院开演,为百姓奉上《春江月》《文武状元》《娘娘回宫》《五子图》《寻亲记》五台采茶戏,现场高朋满座,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让观众和戏迷如痴如醉。
赶一场“文化大集”
猴年新春,市博物馆所属的傅抱石纪念馆、罗坊会议纪念馆、民间珍宝馆和孔庙正常对外免费开放,接待观众突破3万人次。市博物馆馆长高增忠按惯例每年初一都会到傅抱石纪念馆值班,他说:“抱石馆每年春节参观人数都很多,但今年可能是天气好,来的人尤其多,可以用人头攒动来形容。”据了解,仅在大年初一一天,接待观众就突破5000人次。
新春假期,阳光明媚,地处乡村的罗坊会议纪念馆便成了众多人们新春节日走亲访友之余觅春踏青之际的选择。“在喜庆之余,来看看红色的历史,想让在外出生的孩子,感受一下自己身边红色故事。” 在深圳工作的龚先生趁回老家过年的机会,带着妻子和孩子到纪念馆参观。据统计,春节七天假期,罗坊会议纪念馆每天观众都达四五百人,初一、初二、初三更是超过1000人。
登高迎新观瑰宝,闹中取静听圣贤。仰天岗山下的民间珍宝馆和古老的孔庙魁星阁平日观众不多,春节期间却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观众。市民借着闲暇时光在这特殊的年味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享一顿“文化大餐”
“唯跑步和读书不可辜负”。2月7日,除夕当天,市图书馆开馆新馆试运行。新馆开通手机APP和微信,实现数字借阅服务。馆内增设了咖啡吧、新书自选、读者沙龙、自习室、读者心灵驿站等学习休闲区域,外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全天候免费提供图书自助借还服务,还将实现图书借阅“一卡通”服务。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市民的热烈欢迎,大家微信互转,奔走相告,热议纷纷。至正月初四、初五开始迎来火爆人气,尤其是少儿馆,可谓骈肩累迹,日均接待读者2500人次。尤其近几天,下午开馆前,已见众多市民领着小读者在新馆休闲广场等候。
此外,高雅艺术也颇受市民欢迎。市美术馆在新春期间展出的画展,得到了新余书画爱好者们的青睐。每天到美术馆参观画展的观众数有上百人,春节期间共接待观众2000余人。
看一出“文化大戏”
小锣鸣脆,竹梆点轻,轻挪碎步,伴着清脆的嗓音,千里寻子的张玉红上场了……元宵节前夕,农历正月十四晚,在市会展中心影剧院内,第五场采茶戏《寻亲记》如期展演。室外气温骤降,冷雨霏霏;室内高朋满座,热情洋溢。
“我们年幼的时候,农村没有电影和电视,过年最热闹的就是一大伙人围在一起看戏。”62岁的简大爷看得津津有味,不时还跟着哼唱起来,仿佛回忆起儿时看戏的情景。
新余传统习俗,新春期间看戏是个不可或缺的内容。除了在市区演出之外,市文化馆还在春节期间送戏下乡,分别到水北、南安、罗坊等乡镇演出共13场,让农民在老家门口看一场大戏。
锣鼓敲起来,狮子舞起来……2月20日,市文化馆还在市文化广场举办了闹元宵活动,有舞狮、舞龙、武术、秧歌、腰鼓、广场舞、独唱、特技、观巢十样锦等表演,也有猜灯谜、玩游戏等互动节目,在喧天的锣鼓声中为市民奉上了一场民俗文化的狂欢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