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看望患者
四川在线消息(李诗敏 四川在线记者 杨丹)八旬老人唐华清(化名)例行身体检查的时候被发现“黄喉”上鼓了一个动脉瘤,医生说,如果不及时处理,随时可能因为瘤体破裂引发大出血死亡。然而在手术中,可另一个问题又来了,瘤体本身已经侵犯到其他重要分支血管,如果连带着一起封堵,唐老人很可能在术后因为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经过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专家商议,最终为唐华清成功借助“烟囱技术”,对动脉瘤顺利实施封堵,同时完成了对腹腔干动脉的保护。11月23日,三医院医生告诉记者,目前四川尚无利用该技术实现对腹腔干动脉保护的文献报道。
血管长两枚“炸弹” 又遇传统手术禁忌
10月21日,唐华清的家人带着两张主动脉的CTA片子来到成都市三医院血管外科专家崔驰的面前。“问题很严重。”对于医生说的话,他们其实早已有底,但却仍旧满怀希望,“跑了好几家医院,都说手术做不了,我们到处打听才找到这儿来!”
崔驰解释说,腹主动脉即是大家俗称的“黄喉”,上面已经长了两枚动脉瘤,“假如不及时处理,瘤体一旦破裂就会引发大出血,甚至导致死亡。”两枚动脉瘤中,一个位于降主动脉,瘤体直径约5cm;另一个则在胸腹主动脉交界处,直径也达到5cm。“这个瘤体的大小倒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第二个已经侵犯腹腔干动脉,甚至距离肠系膜上动脉也只有1cm!”崔驰说,患者本人已经年近8旬,本身还有房颤、高血压,肯定无法经手传统开刀手术造成的打击。唯一能够解决的方式,就是利用微小创伤的介入手术。
不过,要想对唐华清实施介入手术也不容易:要想完全排除第二个动脉瘤的潜在风险,就必须连同已经被侵犯的其他分支血管一起封堵;但倘若旁边两个重要分支血管被堵,患者术后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死亡。“如过把上下两个动脉瘤都封堵下来,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崔驰表示,这样一来很可能因为封堵距离过长,术后导致患者截瘫。
介入手术搭“烟囱” 拯救大小血管
虽然能够理解患者家属对治疗的迫切希望,但最终是否能够手术还是需要详尽的术前评估。入院后经过检查,确定唐华清没有介入手术的禁忌症。之后,崔驰和同事们开始思考进一步的手术方案,最终决定利用“烟囱技术”实施手术。崔驰解释说,“烟囱技术”是目前国际医学上最先进的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在主动脉中搭建一个覆膜支架,再在腹腔干动脉中搭建一个小支架。两个支架的相互配合,在平面图上形成“烟囱结构”,这样既能消除动脉瘤随时破裂的风险,同时又保证了腹腔干动脉的血流通畅。
说起来简单,但支架的选择却并不容易,如大支架封堵范围过长,即使手术成功,术后也可能导致截瘫;若支架选择过短,又不能实现封堵。“作为‘烟囱’的小支架,就需要与大支架达到密切匹配,同时要避免被大支架给压闭。”崔驰说,在精细计算后,发现唐华清所需支架属于特殊品,在省内尚无符合需求的型号。经过协调和努力,终于在广州找到患者所需的支架,并于11月2日顺利完成手术。
“烟囱”的145分钟“落户之旅”》》》
9点05分,造影成功,术中造影验证手术方案可行。
9点35分,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成功,位置固定,血流通畅,瘤体消失,支架外无返流。
10点21分,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动脉走入导丝。
10点45分, 胸腹主动脉瘤处,主动脉覆膜支架自肠系膜上动脉开口近端释放成功。
10点55分,腹腔干动脉“烟囱”下潜支架成功植入。
11点00分,造影,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通畅;胸腹主动脉瘤体消失。
11点30分,球囊扩张后支架贴壁良好,支架外无返流。
延伸阅读》》》
动脉瘤并非癌变肿瘤,而是血管病变后出现外扩膨胀。动脉瘤多见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这些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也在不断上涨。因此,血管疾病患者也出现明显的上涨趋势。专家特别发出提醒,高血压、糖尿病、心脏其他血管发生过病变的患者,每年应当接受相应血管方面检查,以免发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