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济指标有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市委常委会加强了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统筹谋划,科学施策,把全市上下注意力聚焦到发展上来,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有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1~11月,财政总收入增长4.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0%。
开工建设重点项目64个开工率达88%
开工建设重点项目64个,开工率达88%。“两厂一路”及木林森、沃格光电5个重大项目正按时序推进。出台了《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向社会公开推出了20个PPP项目。
大力推进光伏发电应用,签约发电项目749.45兆瓦,在建277.7兆瓦,已并网发电116兆瓦,占全省的33.7%。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三年总考评成绩优秀,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年度绩效评价全国第八,“城市矿产”成功延期,全市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27.87%。
预计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户。沃格光电、金锂科技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实现了上市公司的新突破。
把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把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依托标准厂房,围绕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建链、强链、补链,提高产业聚集发展能力。目前聚集的光电信息企业达88家,装备制造业企业59家,1~11月,光电信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实现90.75亿元、4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9%、9.1%。
成功摘得“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称号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现代金融业发展,渝水湘淮村镇银行、九江银行顺利开业,截至11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达637.3亿元,比年初增长5.8%。大力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仙女湖5A级景区、昌坊4A级景区创建扎实推进,中国洞都景区、亚热带植物园顺利开业,乡村休闲旅游繁荣发展,成功摘得“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称号,预计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
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新增电子商务企业83家,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33.1亿元,增长72.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市文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7.86亿元,增加值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6.38%和25.67%。
市、县(区)、乡(镇)三级网上审批无缝对接
深入推进“三单一网”改革,市本级4148项权力事项已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布,初步实现了市、县(区)、乡(镇)三级网上审批无缝对接。
把全市建设项目全部纳入网上并联审批系统,推进网上并联审批系统优化再造,规范了预审时间,项目审批时限压缩为30天。
中介机构与行政事业单位已全部脱钩,中介超市入驻机构达到150余家。
在408个行政村全面建立村级民事代办点
大力推进信息惠民示范创建,启动全光网城市建设工作,荣获“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加快建设社区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已在10个试点社区全面运行,123项便民服务事项可在社区直接查询、办理,实现试点社区、街道、区、市四级一网通办。
在408个行政村全面建立村级民事代办点,把与群众密切相关的28项服务事项列入了代办范围。
机关事业单位和公职人员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年底前正式启动
抓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新完成了711家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着手搭建了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平台,机关事业单位和公职人员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年底前将正式启动。
向社会公布优化环境投诉热线电话、邮箱,集中受理六类影响发展环境的行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兑现了办好30件民生实事的庄严承诺
时刻牢记富民为先,着力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市委反复强调,全面小康不仅仅是数字达标,更重要的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一年来,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兑现了办好30件民生实事的庄严承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和10%。
垃圾焚烧发电、罗坊沼气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项目成为全省样板
深入开展“净水、净空、净土”行动,推进仙女湖、袁河、孔目江流域综合治理,严格“五山”保护,完善了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开展道路扬尘治理、防治大气污染工作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垃圾焚烧发电、罗坊沼气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项目成为全省样板。
1~11月,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3%,细颗粒物PM2.5浓度较去年同期下降25.5%,仙女湖、孔目江两个主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强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新钢公司球团脱硫改造等16个重点减排项目全部竣工,“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提升造林绿化水平,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初步区划工作,全市近九成乡镇成功创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入选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百强中国宜居城市第38名。
抓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建立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项目库,组织263个机关单位结对帮扶263个社区网格创建工作。
开展了“创全国文明城,做文明新余人”专题宣传工作,将创建工作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加快建设“精美特新”城市,实施了廖家江和贯早江改造工程,完成了32条背街小巷和13个老旧小区标准化改造,打通和拓宽长青北路、公园路、五金路等城区道路,推进了新钢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新增1500个城区停车泊位、新建改造3个城区集贸市场,部分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
中心示范村建设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完成了境内国省道路面大中修,城乡路网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中心镇、示范村建设,推动公交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省百强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建成了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中心示范村建设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加强了传统村落和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
对42名落实“两个责任”不到位的领导干部进行了责任追究
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从市直机关选派了6名85后科级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全市所有在编在岗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网上在线学习实现全覆盖。全面开展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对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探索实行科级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加大干部交流使用力度,全年共交流383名干部,任现职或同一岗位满10年的干部基本实现交流。
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对2743个基层党组织进行“五星创评”,开展党代表联系村(社区)试点。集中选派了1046名同志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双助理”、名誉书记和发展顾问,覆盖了全市所有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社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致富带头人的比例达到80%以上。进一步完善基层干部保障激励机制,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52个,新建改造22个破旧狭小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着力营造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完善了考核办法,探索建立绩效考核信息管理平台。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提拔重用了一批绩效考核优秀副职干部。开展了“为官不为”专项治理,旗帜鲜明地支持干事创业、问责为官不为。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明确了党委3个方面18项责任,并加大对“两个责任”落实不力的问责力度,对42名落实“两个责任”不到位的领导干部进行了责任追究。着力抓好违规收送红包和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工程项目问题专项治理,持续深化作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