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9日是父亲节,刘杰导演的《德兰》获得金爵奖最佳电影,刘烨凭借曹保平导演的《追凶者也》登上影帝宝座,郭达明凭借在张杨导演的电影《皮绳上的魂》取得最佳摄影的荣誉。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爵奖三部入围的中国电影,各有所获、皆大欢喜。这是意料之中的中国电影的胜利,并非胜之不武,国际著名导演库斯图里卡担任评委会主席,要相信他们的世界性眼光。
父亲节是中国电影收获的好时光,我们肯定《德兰》、《追凶者也》和《皮绳上的魂》的胜利,也为之骄傲,中国电影终于健身初见成效,秀出了肌肉。这三部都不是大城市观众和小镇青年常看到的那些商业电影,不是讲述小鲜肉和玛丽苏的故事,对于习惯了院线电影的观众来说,具有敬畏的陌生感,然而也是他们又必须补课的中国电影。
更巧合的是,张杨、刘杰、曹保平三位导演都将目光对准西南边陲地区,在各自拿手的题材之上,又都分别做出了足够的变奏。最关键的是,他们的镜头里是真实的人、普通的人,而不是猎奇、剥削、丑化“村里人”。《德兰》有汉族少年进入原始藏区之后,经历到的不可思议的精神冲突,此间的情感状态蕴藉丰富充沛,观众是难以用简单的是非、道德来评判的,这就是电影的胜利。《追凶者也》里的刘烨,完全去除了偶像外壳,面部表情、语言甚至疲惫又亢奋的身体,俨然像操着云南普通话的当地人。在《皮绳上的魂》里,摄影郭达明的镜头将故事高度风格化,藏民的生死流转,叙述者的圈套和深情,旁观者的目光,从中品尝出生活复杂又简单的滋味。
单单只有刘烨夺得影帝,多少还是有些意外,看《追凶者也》过程中,不少电影人感慨导演曹保平这次又要批发影帝了,刘烨与张译甚至包括段博文的集体表演相当有料,很可能延续去年《烈日灼心》的好戏,邓超、郭涛与段奕宏三人同时被肯定为影帝。最近几年,内地男星纷纷登顶魔都,与金爵奖初创之时的影后七连庄很有一拼。
实际上,《德兰》等电影的水准确实并未达到世界一流,这也是上影节的尴尬所在。从上海国际电影节到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这个不伦不类的名字在魔都的户外广告上招展着,名称上的微妙变化让坊间浮想联翩。不禁使人想起1995年甲A联赛末期喊出的“保卫成都”,是不是也需要高喊“保护国际A级上影节”呢?
上海电影节不够国际,尤其是对已经“成年”,办了19届的国际A级电影节来说,更应该把标准提高,向戛纳、柏林等知名电影节靠拢。主竞赛单元的电影并不充分具有代表性和艺术高峰,甚至很多电影已经公映过,再加上某种电影人的连续获奖(不过戛纳电影节也有这个问题),很多人批评作为A级电影节的分量有点轻。
当然,上海国际电影节确实够时尚够洋气,对比内地其他电影节还是有着相当明显的领先,特别是每年展映电影的质量、设置与观影体验。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观众对于欧洲文艺片和日本电影的热爱,那是远超出其他地区观众可以想象的热忱,也许这就是上海电影节国际范儿的幸福。
上海电影节又被戏称为小龙虾电影节,也许是因为吃小龙虾的时候无法玩手机,让大家回归社交的本来面目,刺激了电影人频密的交际。二十年来,这里已成为中国电影最有兴奋度的“年度趴”,海内外电影人纷至沓来,名目繁多的论坛、市场、某某之夜让魔都拥挤不堪。但愿这熙熙攘攘的景象是电影行业的“繁荣”,不是“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