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15日电(唐平) 6月14日下午,第二届国际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与投融资北京论坛开幕。本次论坛旨在推动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王鸿海主持,多位专家围绕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发表了主题演讲,依据现在面临的际遇与挑战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引领影视文化界的新潮。
据悉,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文化产业投资洽谈会组委会主办,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文化产业创新园、北京联合映像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当天参加论坛的嘉宾包括北京电影学院侯光明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教授、赛伯乐投资集团总裁朱敏、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国家广电新闻出版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所所长刘汉文等。“中国电影产业指数”课题组组长侯光明教授,发布了“中国电影产业指数(2016)”研究成果。中国电影产业指数区分为四个维度:产业环境、产业规模、产业效益、产业竞争力,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中国电影产业指数(2016)”表明,中国电影产业综合指数处于上升通道,由2009年的0.59,增长到2015年的0.85。
课题组认为,中国将于2020年成为世界电影强国。从近6年中国电影产业综合指数看,尽管个别年份略有波动(因“中美电影新政”等多种因素),但总体而言,处于上升通道,目前已位居世界第5名。按照课题组的界定,电影产业综合指数排名进入世界前10名,为 “世界电影大国”;电影产业综合指数排名进入世界前3名,为“世界电影强国”。假设政策、产业环境等条件不变,预计到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1名;到2020年左右,中国电影产业综合指数将稳居世界前3名,成为世界电影强国。 第二,未来中国电影票房有望持续高速增长20年左右。课题组研究还认为,中国迈向“电影强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一是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产业竞争力指数,2010年至2012年大幅度下滑,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国产影片的海外市场表现欠佳。二是产业效益指数提升空间较大。无论是全国、省级、副省级、省会、地市级、区域等层面的指数情况,均显示,我国电影产业效益指数表现低于产业规模指数和产业环境指数。 课题组建议,创新和完善中国电影产业的相关支撑和保障体系;规范资本介入电影产业渠道和路径;进一步推进“电影+”互联网的融合与拓展;抓住新一轮影像科技革命机遇,推动中国建设世界电影强国;实施电影品质提升战略;进一步推进中外电影合作,推动中国电影国际化。
论坛上,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文化产业创新园举行了产业化项目发布仪式,发布了北京电影学院产业发展战略及中国影视人才库暨双创云平台,整合影视资源,凝聚产业力量。“中国影视人才库暨双创云平台,它给我们打通了一条对外交流,与社会资源对接的渠道。”北京电影学院2013级学生、MainGallery门画廊的创始人孙嘉玉在论坛分享时说到。联合映像总裁黄健表示,影视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生产优质的影视作品,但同时精品、大片也离不开优质资本的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