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统称,其中“海上丝绸之路”源于十五世纪初、中国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派遣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开拓了中国与海外各国和睦友好往来的先河,创建这段情谊当中,风险波谲云诡,可谓惊心动魄。
明史记载,永乐三年,太监郑和率领强大船队远洋出海,主帅的宝船体积比八十七年后发现美洲的哥伦布的船大十倍有多。郑和船队合共二百多艘、船员三万多人,1405至1433年间七下西洋,与各国建立良好邦交,协助当地人民耕种建设,无私地交流互助,成就非凡。但这番伟大功业,起源只是皇室的权力斗争,过程中,出身卑微的郑和深明民间疾苦,他的伟大人格感动了贵为皇帝的朱棣,最终化解了宫廷的恩怨矛盾,更提升至人性的最高情操,建立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地人民长久的和平友好情谊。
电影《海上丝路》故事由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位争夺引起“靖难之变”,随后朱棣登基为永乐皇帝开始。为了巩固权力和皇位的正统地位,朱棣决定派遣心腹太监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出海追杀逃亡海外的落难皇帝朱允炆。
中原人士早于宋朝已越洋远渡东南亚开拓营商,南宋皇族富户更因逃避元军而把大量财宝迁移收藏于南洋各地。朱允炆未登基前已带着将军随从多次南下,中原文明较当地土著人士为高,朱允炆性情随和友善,加上军力强大,经常为当地排难解纷,把流窜作恶的海盜和倭寇赶走,深得当地土著爱戴,与原居民建立了良好的情谊。留守东南亚的水师统领陈祖义眼见东南亚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自己掌握重兵,将在外不受命于朝廷,早有裂土封王的野心。
“靖难之变”后,朱允炆与一帮亲信逃亡海外,召集留守东南亚的水师将领陈祖义回巢重整阵营,以期东山再起。朱允炆性情敦厚,并不贪恋皇位,重回世外桃源般的东南亚岛屿,目睹民生祥和,深感倘若兴兵反攻中原,战火重燃,又再引致生灵涂炭,遂有归隐山林之想。朱允炆的善意引起跟随他逃亡的大臣、将领强烈不满和反对,尤其是早有野心自立为王的陈祖义,眼看朱棣王朝未稳,正南征北讨地对付明宗室诸王的反抗,认为有机可乘,遂表面效忠朱允炆,另一方面暗中与倭寇勾结,乃打着建文帝旗号拉拢中原仍拥护朱允炆的残余部队,密谋反攻南京,看来烽烟将起,生灵势遭涂炭。
郑和率领数万精兵,看似人多势众,但来到浩瀚大海,仿如沧海一粟!尤其远洋出海,当时没有“科技通讯设备”,船队间的沟通联系非常困难,白天虽可看见,风高浪急,转眼也各散东西!夜幕深沉,四处漆黑,汪洋中未必找到浅湾泊岸,星夜航行,风险更大……这样庞大的船队,也是创举,对郑和、船员都是严峻考验!
郑和面对的,不单是海洋气候的风险,还在于以宦官身份带领航运专家及众多将领,虽然郑和是奉朱棣皇命出任“大统领”,也曾监军四处征战,但海洋波涛汹涌,风浪颠簸中发施号令、调兵遣将而要令众人信服,是非常艰巨的挑战!此外,明朝是宦官权斗最厉害的年代,郑和位极人臣,受朱棣重用授命“下西洋大统领”,位高权大,自然招惹朝野权贵猜妒。与郑和为敌的大太监王祥安以小人居心测度郑和势必中饱私囊,遂差派锦衣卫和义子周闻、周满兄弟为船中成员,俟机搜集郑和贪污证据以期向朱棣举报!
朱允炆藏身南洋诸岛,蒙难隐居,之前种下亲民善举,自然得到土著领袖保护,更有甚者,朱允炆生性慈祥,仿如活佛托世,天赋慑服群兽的异禀。郑和船队在陆上看来声势浩大,来到星罗密布的岛屿,却仿如老鼠拉龟,不知从何入手!甫登海岛,郑和等人已被丛林中的群兽包围,中原人士从来少有面对森林猛兽,束手待毙之际,山中远处传来渺渺仙音般的洞箫声,群兽刹那变得温驯,徐徐安然四散,众人得以脱险……郑和知道这箫声乃发自朱允炆!
经此一役,郑和知道形势不妙,他也是身经百战、智睿过人的大将之才,自知所率士兵几万,相对当地土著何止数十万之众,力取只是以卵击石,遂不惜以身犯险先与陈祖义周旋,以粮草及兵马利诱“合作”,再以“反间计”引出倭寇对付陈祖义的阵营,并探得朱允炆的藏身所在……
郑和冒险潜入朱允炆隐居之地,最大难关是如何越过围着朱允炆身边的灵猴猛兽,郑和凭着智慧和勇气、不惜牺牲的舍己精神感动了朱允炆,二人竟成为肝胆相照的好友。郑和乘机劝谏,勉之“兄弟阋于墙”不应通敌外寇而自毁长城。曾目睹百姓生离死别的朱允炆终以天下苍生为念,甘心随郑和回国,并把谋反的陈祖义押返南京。
南洋各地民风淳朴,资源丰富,一向被倭寇虎视眈眈,之前多次抢掠都被留守当地的明军击退。这时看到郑和带着朱允炆回国,倭寇遂乘机登陆抢掠。
土著部落虽有战士,面对强蛮凶狠的海盜,难以抵挡,惨被倭寇屠杀洗劫,四处烈火冲天,悲哭哀号声随风传到甫离去的郑和船上,郑和远远看到岛上土著家园尽毁、族人惨被屠杀的景况,悲愤地下令回航相救,但因逆风所挡,船队反被困漩涡之中!狂风暴雨中,郑和立下誓言:“朋友,我不会遗弃你们,我必回来!”
回到中原,朱棣欲杀朱允炆,徐皇后与郑和拼死向朱棣劝谏,朱棣终被感动,明白与天下人为友的道理,答允不杀朱允炆,条件是终生退隐山林,软禁于福建宁德金贝寺出家清修。“善哉”声中,朱允炆答应有生之年不踏出山林半步!原是荒芜的山林古刹,随着朱允炆的脚迹,竟处处花开,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孔雀,亦步亦趋地随着朱允炆步入金贝寺中。
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目的已达,欲解散船队,但郑和不忍南洋各地被倭寇强暴欺凌,请求再下西洋!朱棣初不同意,郑和晓以大义,谓应履行当日誓言,不能背弃朋友而见死不救!何况东南沿海一带,倭寇为患严重,是咬着大明尾巴的老鼠,必须加以痛击!朱棣终于恩准郑和再下西洋!
自郑和离开南洋后,倭寇串联海盗张天壮大势力,霸占了南洋多个国家(部族),奴役欺压,民不聊生!众人期盼的救星,就是曾许下誓言由远道重回南洋的郑和!
郑和再下西洋,声望和权力更大,也更招来宿敌大太监王祥安妒忌,决心置郑和于死地!王祥安除加派锦衣卫监察郑和,并叮嘱义子周闻、周满兄弟接近郑和身边,同时与海盗张天及倭寇勾结,密谋抢掠郑和船队,俟机杀害郑和。郑和也非平庸之辈,当然看穿王祥安的阴谋……
航行中,船队遇到几次危难,郑和不计较王祥安的义子周闻和周满是潜伏身边的奸细,凶险中反救了周满……航行期间,郑和的船队也救了被倭寇追杀而逃亡的锡兰山国王。周满受了郑和仁慈博爱精神感染,不畏污秽为卑微的伤兵吸去烂脚的毒血,原来这伤兵是锡兰山国王的公主乔装以掩饰身份,如此造就了一段美满姻缘。
郑和利用智慧和大明鼎盛的军容,协助锡兰山国王不战而胜,降服了叛军首领亚烈苦奈儿,随后更痛挫为虐当地的倭寇。锡兰山国王对郑和非常敬佩,愿以半壁江山相赠,并希望郑和留在当地为王!这番盛意被郑和当场婉拒了,强调自己乃大明子民,数典不忘宗,身在异乡也应以家国为念,而大明也无意占取友好邻邦利益,对邻邦建树是出于睦邻美意,大明愿以平等互惠与各邻邦建立永世友好关系。锡兰山国王、将领、臣民被郑和高尚的情操感动,纷纷叩谢,对郑和敬若神明!
郑和继续航程,在海外各地结盟交好,利用中国工艺技术,广泛帮助当地人民开发资源及建设,弘扬中华文化,每到之处,南洋各国国王(苏丹)都希望奉郑和为“王”,最终都被郑和婉拒,谓中原愿与各国和平共处,结为永久的朋友!虽然如此,至今马来语中南洋各国国王(苏丹)共举的“王”(苏丹的苏丹)是“亚公”,那便是郑公公的“亚公”!
永乐十九年,大明迁都北京,各国纷纷派使者朝拜进贡,带来奇珍异兽巡游京城,令国人眼界大开,举国欢腾。(作者/冼杞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