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男”总编剧王璐
综艺真人秀节目居然也有编剧?那么明星嘉宾说的话都是安排好的?节目就是照着剧本走的?我们看到的笑点都是演出来的?
日前,《奔跑吧兄弟》总编剧王璐接受了微信专访,对于这些外界对综艺编剧的误解,她连连辟谣。28岁的她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自己到底在节目里做了什么:“影视剧本上会写‘尖叫’二字,而综艺编剧不过是设计了过山车,叫不叫随你。”
“综艺编剧”发源于韩国,叫“作家”更合适
出生于1988年的王璐算得上“跑男”的元老级人物。从第一季开始,她就在“跑男”担任编剧,也是编剧组里唯一一个连续做了四季的。“跑男”实行的是总编剧中心制,现在编剧组有8人,1男7女。
严格来说,《奔跑吧兄弟》是国内综艺史真正意义上第一个设置“编剧”工位的节目。也正是从这档节目起,编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正式的、专业的角色,在一档节目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导演和总编剧是两个明确分工的工位。举个例子,就是编剧画出衣服设计图,把理想的花纹和材质大概标注,由导演组去采购布料然后裁剪、试穿,然后一起做进一步修改。”
通过弹幕和网评,王璐和她的团队深感:对于编剧这个工位,观众的误解真的好深。她说,当时从韩方引入“编剧”这个工位的时候,应该翻译成“作家”会更好。“因为编剧这个称呼本身太容易让大家联想了,最早我也以为编剧是要给真人秀设定剧情,甚至是让明星配合去表演,从而让节目中的情节发展更具矛盾冲突,但接触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样,常规意义上的影视编剧和综艺编剧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以“跑男”为例,综艺编剧的工作内容就是主题设置和游戏策划,这一期玩什么主题、请什么嘉宾、玩哪些游戏、需要哪些道具、以及游戏的具体规则是什么,这些都是由编剧策划制定的。“我们的工作截止到现场跟跑男团交代清楚游戏规则,至于设计出的游戏他们要怎么玩、谁输谁赢完全是现场自然发生。”
剧情是靠“玩”出来的,绝对不是“编”出来的
“跑男”之所以好看,就在于对明星充分激发后的真情流露。大家不免好奇:编剧对剧情的设计到底会到何种程度?剧本设置与明星真性情流露的边界又在哪里?王璐说:“我们设计的是主题和情境,剧情是靠他们玩出来的,绝对不是编出来的。”
“真人秀最大的魅力,就是你不知道录制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即便录到第四季,我们已经很了解成员们的思维方式,但还是猜不到每个游戏他们会怎么玩,更是从来不会预设他们的输赢。大家看到的明星的表现全部都是真性情流露,因为MC的投入和真实是我们最努力保护的部分。”
除了基本的节目设置,编剧更多会留意艺人从节目中爆发出的性格和亮点,然后在后续游戏设置中给他们更多爆发的机会。王璐一再强调不是“表演”。回想“跑男”四季以来印象深刻的细节,不论是第一季郑恺在健身房举重时的“突发状况”,还是邓超那句误打误撞的“we are 伐木累”,以及上周背课文环节的“猹”与“不能查”,都远非编剧可以设计出的桥段。
为了安全,每一项游戏编剧和导演组都会亲自“内测”。对于那些特别虐的环节,还会特地衡量跑男团的接受程度。“‘虐’是多方位的,体力只是最初级的,第三季以来我们在慢慢减少用这种类型的游戏,现在我们会尝试通过一些更讨巧的方式来‘虐’,上周的背课文就是花式玩法。”
王璐说,大部分时候现场录制的效果都会比内测效果好笑无数倍,甚至有时候游戏还没开始玩大家就已经笑翻了,因为这七人站在那里就是一台戏。
综艺编剧行业才刚起步,“原创”一定会越来越多的
除了玩出新鲜感,“跑男”一直在致力于本土化改造上,原创设计占了绝对主要的分量。在王璐的理解中,“本土化就是让自己的受众可以产生共鸣。有共鸣的主题、游戏、城市(场景),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在做的。刚刚播出的《我的学生时代》,四部分游戏都是原创,而且都是按照80、90后的童年记忆精心设计的,后面大家也会看到更多原创游戏。”
对于综艺编剧这个行当,王璐是这么看的:“就像小朋友要先学会走路才可以跑,韩国的编剧系统已经建立了30年,中国的综艺编剧行业刚刚起步,确实会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不仅仅是针对‘跑男’这一档节目,而是对整个行业而言。我们一直在成长,也一定不会让观众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