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公益路上坚守者-专访著名公益导演周永旗
在过去的2015年里,中国电影总票房完成了从200亿到400亿的华丽飞跃,如此罕见的增长速度让全世界刮目相看,也让我们意识到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是多么地庞大和迫切,然而在众多繁荣绚烂的国产电影类型中,有这么一朵不起眼的小花,它兀自绽放着一份静美,在人迹罕至的幽径中摇曳多姿,这便是公益电影,今天,我们走近著名公益电影导演周永旗,去听听他在拍摄公益电影道路上的故事。
著名公益导演周永旗工作中(中间)
在谈起他是如何成为一名纪录片导演时,周永旗说到,他很早之前就非常喜欢纪实性的东西,大概是在国内纪录片刚起步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纪录片时就深深迷恋上了。他参与的第一部片子是去内蒙古的阿拉善拍摄的,在进入沙漠的那一刻,他被眼前雄浑壮丽的大漠风光所折服,惊叹地说不出话来。“那个时候我就在想,人是如何在广袤的天地之间找寻自己的位置的,当我行走在漫天黄沙里,缩小为宇宙间的一个小点,我为自己的渺小感到卑微,又为自己的思索感到骄傲,当我看到镜头下的自然景色笼罩上一层极具人文关怀的面纱时,我忽然找到了某种力量,这种力量强烈地驱使着我踏上了纪录片导演的路途。”
问起他缘何关注公益题材,他明亮而锐利的眼睛里忽然闪烁了一下,他说自己是地道的农民出身,早年各种艰难困苦的经历让他至今无法忘却。他到过异常贫穷的地方,那里的人和那里发生的事情让他深深震撼,他也到过繁华鼎沸的城市,鲜明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让他一度失语,他考量再三,决定将镜头对准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们,“我仿佛匍匐在世界的脚下,去观察那些晦暗肮脏简陋逼仄又散发着霉味的空间里,人们如何依然顽强地活着,也许那种方式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边,我用镜头搭起隐形的桥梁,让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们互相凝视,通过真实的镜头语言去表达,去传达,我相信,画面也是有温度的。”
著名公益导演周永旗(中间)和他的演员们
近几年,周永旗导演开始关注那些践行公益的人们,他拍过坚守大山深处的护林员,拍过收养66个孤儿的普通夫妇,他认为,作为一个职业电影人,没有什么可以比用镜头去真实纪录能更好反映出事物原本面貌的方法了。
著名公益导演周永旗(右一)工作中
他还说,尽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公益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能走到聚光灯下的,多是那些商界大佬和演艺界明星,而那些草根公益组织却正在公众视野之外的某个慈善领域做着默默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他们的善举同样需要关注和纪录,他们的内心同样需要理解和表达,“而我,可以用自己从业数十年的电影经验来更好地也是更美地拍摄下他们的故事,我对公益的理解其实很简单,就是心之所系,力所能及,我并未觉得自己有多么崇高,我也不需要用这样的字眼来包装自己,那些做公益的人们也不需要多余的粉饰和美化,他们本身就是真的,是善的,是美的,是鲜活的,是可爱的,他们会在遇到困难时哭泣,也会在哭泣之后继续完成自己那一份庄严的许诺,而这其中的辛酸与挣扎就是我想呈现给大家的,因为,没有谁,是天生的慈善家,而我希望通过纪录这些不辍公益的人们来唤起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我也向自己许诺,每年带领我的志同道合者们拍摄出一部优秀的公益电影作品。”周永旗导演一脸坚定地望向窗外,也许在那云层的背后,是太阳般热烈的光芒让我们欣赏到云朵的绮丽,正如在那些公益人的背后,是周永旗导演赤诚的心让我们看到一份真实的大爱。(作者/周培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