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440亿,跃居世界第二,而首都北京,也成为世界瞩目的电影产业高地;业内预计,2016年的票房达到600亿元人民币没有悬念,将与北美100亿美元的电影市场并驾齐驱。
2016年,能否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做大做强、产生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之年?正在举行的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聚焦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推出系列论坛和23场特约活动,各路领军人物展开行业高峰对话。
加速融合:
国际电影产业展开互动、融合、竞争
本届电影节的首个论坛,就是中外电影合作论坛。是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的导演、制片人,与我国业界人士,展开了深层对话。
电影产业的2016年,是个特殊节点:票房和屏幕数,都将比肩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同时,2012年签署的《中美电影谅解备忘录》也将于年底到期。中外电影产业互动、融合、竞争,正从作品、人才、资本、市场、文化影响力等各个层面展开。
论坛主持人黄建新说,华语影片的影响力,已不容忽视。在北美,片单前十中,有四部是华人导演拍的电影,《卧虎藏龙》、《英雄》、《霍元甲》广为人知。
中国资本与美国电影项目,呈现高度互动。仅博纳影业,已投资了六部最大的美国电影,包括马上要上映的《X战警》、《独立日2》、《火星救援》等。今年中国资本投资美国电影,已宣布的就有57部之多;前不久完美公布,将持续投资环球公司未来五年电影。
博纳影业的掌门人于冬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中国本土电影市场的迅猛增长,这种势头至少还要保持十年。目前北美有3.9万张屏幕,处在稳定状态,我国屏幕每年增长6千张,如果持续增长5年,可达6万张以上,中国的票房可能可能达到1500亿人民币到2000亿,稳居世界第一。这个增长势头必然带来创作团队的结构性变化,未来大的合拍电影一定是中国投资人主导下的国际制作。
美国制片人詹姆斯·沙姆斯说:“作为独立的制片人,我最关心人才,中国新一代制片人有些人商业性非常强。”
“我在世界各地都制作过电影,所有的电影几乎都说是好莱坞,但从来没在洛杉矶本部拍过一部完整的电影,好莱坞是一个品牌、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品牌。” 英国制片人伊恩·史密斯说:“正在展开的多形态国际合作,未来会形成一个电影制作的中国品牌。”
伊恩·史密斯认为,国际合作中,要帮助中国逐渐改善讲故事的技能,让电影在中国国内取得成功,也有潜力在国际成功发行。
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秘书长李春良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办节宗旨就是构架起与世界电影艺术思想、创作理念、资源互动的桥梁,吸引全世界的电影人一起来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表示,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优势在于地处首都这个龙头位置,电影资源丰厚,能够更好地与国际间展开合作。
深度嫁接:
电影与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双碰头”
首次来到北京参加电影节的国际影人,惊奇于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感受了一把中国潮流。
美国导演罗素兄弟,因拍摄《美国队长》,在中国影迷中知名度很高。他们在新浪微博开出账号,与中国影迷即时互动。女演员波特曼,带来了导演处女作《爱与黑暗的故事》,她没想到中国影迷对她相当熟悉,电影票上线销售,两个小时就被一抢而空。
影院在线宣传、在线购票、在线选座、在线互动;超清看、无限看、免费看、随时看、同步看……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电影从偶尔的惊艳,变成了年轻人日常的陪伴,电影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跨界融合,正产生巨大的能量,一位参加电影节开幕式的嘉宾,称之为两个爆发式增长的“双碰头”。
爱奇艺的CEO认为,互联网渠道和平台极大地提高电影产业的转化率,传统电影的创作期、制作期、预热期、预售期、推广期、上映期,因为与粉丝的全程互动,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并同期衍生出新的文化产品。网络和新技术的嫁接,已使有百年历史的电影业从传统产业,变身成为了新兴的文化产业。
来自英国的电影制片人认为,提前拥抱移动互联网,将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崛起,带来影响全球的中国模式。
不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两者的嫁接,带来的是产业的颠覆式变革,有成长的快乐,也有死亡的痛苦。原来产业链上,连接电影公司与市场的大批中小企业,或倒闭,或转型,经历阵痛,而不适应互联网时代新运作模式的电影企业,也将失去生机。
在今年的北京电影节上,电影产业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成为研讨的热门话题。与会者认为,2016年,将成为两者融合发展的关键之年。
饶曙光说:“中国电影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无法通过美国经典理论来解决,只有结合本土电影的创作,建立中国电影自己的学派,才能为未来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产业延伸:
中国电影开拓全产业链,文化新产业初露端倪
来自芬兰的动画电影《愤怒的小鸟》,从风靡全球的游戏,变成萌宠玩偶,这次走向大屏幕,成为受人喜爱的电影,它展示的产业链条,成为此次电影节的一个亮点。
中国尚未成形的电影的全产业链,会带给未来多少产业空间?4月18日下午,中国电影衍生产业高峰论坛举行,来自五大洲的产业精英审视、反省、比较、展望。
北京作为中国电影之都,聚集了全国80%以上的制片机构,电影产量接近全国电影总产量的1/2,在电影制作环节,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当年拍摄《唐山大地震》等电影时,特效还需要送到韩国、美国去制作,现在,在怀柔制作基地,均可一次完成!
但是,电影之后呢?另一个产业,似乎刚露端倪。一部成功的电影,能否形成一个工业体系,像工业品开发一样,形成一个源源不断、辐射全球的产品链?
北京市分管文化产业的副市长王宁说:成熟的好莱坞市场,电影票房收入仅占3成左右,其余7成收益来源于电影衍生产业。我国电影收入,目前8成以上靠票房,大力发展电影衍生产业,意义重大。
华谊兄弟影业CEO叶宁说:去年的《捉妖记》创下了24亿的高票房,也是很好的衍生品形象。但为什么我们连一个玩具都做不出来呢?
生产《捉妖记》的安乐影业有限公司总裁江志强说:没搞衍生品,现在很后悔,只因当时并不知道它是否受欢迎,没人理你。《捉妖记》第二部预计2018年推出,衍生产品要补上。
来自海外的嘉宾提出,电影产品形成工业体系的同时,需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体系,每一个使用,都是授权的。但目前国内的电影企业,还没有这么完善的体系,国家也还没有形成这样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电影的衍生产品包括游戏与书籍、音乐,系列服装、配饰,玩具和家装、主题公园和主题巡演……可形成持久的系列开发。研讨各方都认为,当前中国的电影观众年纪轻、基数大,结合互联网形成的消费大数据,中国电影衍生产业未来,不可限量。
对此,中影已先走一步!中影董事长喇培康很有信心地介绍:“中影目前已与华纳、派拉蒙等一批好莱坞公司、日本的电影公司、国内电影公司签订了电影衍生品合作协议书,去年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电影衍生产品专营公司,携手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了产业研究院,开设专业课程。作为最大的国有电影公司,中影股份要做全产业链。”
在这片极具挑战的蓝海,2016,新产业要试水起航!